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定级:三级博物馆

藏品:1297

地址:铜鼓县定江东路489号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于1977年8月建成开放,馆名由开国元勋宋任穷同志题写。馆址位于铜鼓县定江东路489号,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部)旧址——萧永翁祠旁边。1994年12月成立铜鼓县博物馆,两馆合署办公,一套人马。展馆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实用面积2200平方米。展线总长130米,砖混三层结构,2007年铜鼓县人民政府投资300余万元,对展览大厅内的陈列进行了更新改造和外部建筑维修。9月11日重新对外开放,行政隶属铜鼓县文化局。 2001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2009年12月被列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 2010年被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列为“现场教学点”。2013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部)旧址——萧永翁祠,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铜鼓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专题陈列馆。现拥有馆藏文物15329件,其中一级9件;二级75件;三级659件;一般文物14476件;待处理文物110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全县境内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318处,其中国保1处,省保2处、市保1处、县保23处,其它文物点291处。目前已对外开放的革命遗址遗迹27处,其中,棋坪镇湘鄂赣旧址9处、高桥乡县委、县苏2处、排埠镇秋收起义旧址和红十六军战斗遗址3处、县城(含永宁镇)秋收起义和红五军等遗址遗迹9处,三都镇和大塅镇遗址遗迹各1处。全县遗址遗迹总占地面积约25000余平方米。

馆内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军旗猎猎;第二部分沙洲阅兵;第三部分排埠思索;第四部分引兵井冈;第五部分星火燎原。陈列展出了部分珍贵文物,并采用了现代先进的声、光、电等场景再现和写实雕塑,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铜鼓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恢弘历史。2008年1月30日,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的要求,率先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据不完全统计,自建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00多万人次。改造一新的展馆及陈列,在新的历史时期,正以他更新的形式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作用,为促进铜鼓县域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做出贡献。  

毛泽东化险地景区

 
 

血雨腥风中抉择革命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帝国主义勾结,先后制造了“四一·二”、长沙“马日事变”、“七·一五”等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身死存亡之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决定,毛泽东同志去湖南在湘赣边区领导秋收起义。从此,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在此时代背景下,同年9月1日,毛泽东同志来到安源,他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中共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张家湾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部署了秋收起义的具体军事行动,决定毛泽东同志作为前敌委员会总书记亲赴铜鼓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此,铜鼓县和中国革命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铜鼓县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同志在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浏阳工农义勇队的负责人潘心源的陪同下前往铜鼓指挥和领导秋收起义。在浏阳市张坊被国民党团防局的清乡队扣留,在被押往团防局的路上,毛泽东同志机智脱险,在起义前安全抵达铜鼓。这也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扣留遇险。从此,毛泽东同志“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故事在铜鼓民间广为流传。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传奇经历,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秋收起义,铜鼓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9月9日动工兴建毛泽东化险地景区,景区内有毛泽东同志铜像、毛泽东旧居—吴家祠、毛泽东同志铜鼓脱险专题馆、毛泽东脱险藏身处、毛泽东铜像广场及自然景观等景点。

毛泽东脱险藏身处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同志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一行人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进入到浏阳、万载、铜鼓三县交界的山区。9月8日晚上,来到了浏阳境内的张家坊住宿。第二天天刚亮,一伙挨户团就逐家逐户敲门查询来了。几个团丁端着梭标,走进毛泽东同志住处盘问,毛泽东同志从口袋里掏出证明,回答说:“我是安源来的采购员,是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的。”团丁们没有发现什么破绽,递还证明就走了。毛泽东同志为安全起见起身离去,可没过多久又返回几个团丁追了上来,声称怀疑毛泽东同志一伙人的相貌和口音,民团要他们到附近张家坊镇上的团防局“说清楚”,走一趟。

5个团丁押着他们向团防局走去,毛泽东同志由于连日赶路,本来脚就走痛了,这时干脆一瘸一拐地走得很慢,同行的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和随行人员周克明、刘建中有意加快步伐,一行人便拉成两节,只剩下一个矮个子团丁押着毛泽东。恰好,押解他的团丁中有一人是湘潭人,同毛泽东同志是老乡,而且他们是雇佣兵,毛泽东同志就同他们说,枪毙了他对他们也没有好处,不如给他们几块钱买点酒喝,把他释放,押送他的人后来同意释放他了,但负责的队长却不允许。

当他们来到一岔路口时,毛泽东同志急中生智,猛然抓出一把银元往路边一甩,自己便往左一拐朝山上跑去。团丁以为是毛泽东使用暗器,等回过神来才发现是银洋洒地,忙跑上去捡。直到发现毛泽东同志往山上跑,才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毛泽东利用一个拐弯处,跳进路边的水沟里,借着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民团搜索的枪口,已经几次在他头上拨动着野草,但终没有发现他,最后民团悻悻地撤了。这个脱险的地方就是现如今的毛泽东脱险藏身处。

毛泽东旧居—吴家祠

吴家祠,系晚清建筑,座东朝西,土木结构,前后两进,前有半月形水塘,占地面积450平方米。200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凭借周边的茅草和灌木作掩护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并在铜鼓县农民协会会员陈九兴的帮助下,当晚在吴家祠住了一晚。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谈起过他的这段往事。解放后,毛泽东曾给陈九兴写过信,称他为“救命恩人”。2007年,毛泽东同志的嫡孙毛新宇少将专程到月形湾寻访。毛新宇表示:“铜鼓是秋收起义的前敌委员会所在地,爷爷领导的秋收起义对中国革命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铜鼓是爷爷一生中唯一一次遇险而又安然脱险的地方,这也是他灵活机动的策略,假如那次不能脱险,以后的秋收起义,中国的历史都将可能被改写。”

吴家祠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真正意义的遇险经历,由此奠定了是翻开新中国革命历史篇章首页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铜像

广场上青年毛泽东铜像高4.9米,基座高1.927米,基座“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由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将军题写。基座高1.927米,寓意为1927年9月9日的铜鼓机智脱险。铜像高4.9米,寓意为1949年全中国的解放。

毛泽东脱险陈列馆

2011年,毛泽东脱险地新增“毛泽东同志铜鼓脱险专题馆”,该馆详细介绍毛泽东同志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铜鼓脱险的有关史料文字图片。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在铜鼓“逢凶化吉举义旗、遇险呈祥上井冈”的故事。

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毛泽东看似偶然的排埠脱险,却蕴含丰富的内涵。正是因为铜鼓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高昂的革命热情,毛泽东才选择铜鼓领导和指挥秋收起义。铜鼓成就了伟人的传奇人生。也正是因为铜鼓人民善良淳朴和深明大义,毛泽东才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85年8月23日,萧克将军在铜鼓视察时高度评价:“铜鼓是昔日革命首创地,是我们共产党起家的地方。”历史是公正的,历史没有也不会忘记铜鼓。如同毛泽东秋收起义期间在铜鼓的伟大实践一样,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由历史的雕琢和岁月的砥砺而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萧家祠

 

萧家祠又名萧永翁祠,是一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建于清光绪初年,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前后两进,前有草坪、门楼及土围墙,总面积为1950平方米。据说这里并非专门祭祀祖先的地方,而是一姓萧名永的当地名医之住所,所以她外表看上去没有一般祠堂那种轩昂与神气,有的只是平和与亲近。还有人说,萧老先生建房时请了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来看风水,风水先生看后,良久一言不发,后告知主家说,此乃卧龙之所,住过此屋的人必出天子,但并非萧姓人氏。直至多年以后,等毛泽东当了主席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因为谁也没有想到,这里将酝酿一场惊天动地的风雷,引爆了一声震撼环宇的霹雳——秋收起义。

1987年,“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团部旧址”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底,“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毛泽东儿媳邵华将军的亲笔题字。

1927年8月20日,湖南浏阳工农义勇军打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的旗号,奉命赶往南昌参加武装起义未果而开抵铜鼓休整待命。驻铜鼓期间,该团团部及直属机枪连驻扎于此。

同年9月10日,毛泽东同志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亲临铜鼓,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在萧家祠召开了三团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的决定。同时,宣布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正式组建前敌委员会。当天正好是农历中秋佳节,官兵们杀了一头牛,加上老百姓送来的萝卜,美美地吃上了一顿萝卜炖牛肉,欢度了一个难忘的中秋。当晚,皓月当空,部队开拔在即,满怀豪情又极富诗情的毛泽东心潮澎湃、挥毫泼墨,激情写下著名的《西江月·秋收暴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铜鼓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统率机关设置在萧家祠,前委书记毛泽东坐镇指挥部署行动,由此奠定了铜鼓是秋收起义领导中心的重要地位。萧家祠见证了一支新军队的诞生,由此产生了铜鼓是工农革命军主要创建地的非凡影响。萧家祠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镰刀斧头旗帜,由此染红了铜鼓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独特亮点。

参观须知:

常年免费开放 团体预约方式:
◆预约电话:0795-8722055
◆开放时间:上午:8:00-11:30 下午:14:30-17:30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定江东路489号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