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级:未定级博物馆
藏品:39
地址:惠济区古荥镇古须北路79号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位于荥阳故城西门外,是一处兴盛于西汉中叶至东汉早期的冶铁遗存。遗址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300多米,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展出了冶铁炉基两座、陶窑、四角木架柱坑、水井、水池、积铁块、陶模、铁器等遗物。
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成立于1984年7月,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冶铁遗址类博物馆。集收藏、保护、科研、教育、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单位,负责管理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1处世界文化遗产;汉代冶铁遗址、荥阳故城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2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荥泽影剧院等古荥地区其他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
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7月,更名为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三百多件陶器,从器物特征看,大部分为西汉中、晚期遗物,个别属东汉时期,同时出土的十二枚五铢钱,亦属西汉中、晚期。出土还有带“河一”铭文的铁器的陶范内模,这表明了冶铁工场的标志。古荥在汉代属河南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全国设置铁官四十九处,河南郡铁官所属冶铁工场多处,根据这一史料及发掘资料,这里当是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第一冶铁工场。
遗址发现的煤饼。煤的发现和应用,在我国煤炭史和冶金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遗址窑中发现的饼形燃料,显然是经过加工制造的,并创造了通风条件使之充分燃烧,这种作为燃烧的饼即是煤饼。煤用于炼铁的记载最早见于《水经注·河水》,当在魏晋时期。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可能在此以前几百年,我国已经用煤作为工业燃料。
综上所述,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不多见的,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冶金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并表明在二千年前,我国生铁冶炼和铸造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大致达到了西方十七世纪的水平,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走着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一整套我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这在世界冶金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