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革命博物馆

定级:一级博物馆

藏品:20139

地址:武昌红巷13号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下辖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暨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旧址、武昌起义门旧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是风云1927年的重要见证。场馆总占地面积32111.5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296.79平方米,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单位,年接待观众170万人次以上,每年举办、引进、输出展览10多个,举办社教活动50余次。博物馆现已成为征集、收藏、保护、研究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党史文物和展示大革命史、中共党史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性博物馆,更是大革命史和武汉地区党史的研究中心。是武汉地区红色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资源保护最早、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现已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校舍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

农讲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周恩来题写“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馆名。农讲所建筑主体为四座传统砖木结构建筑,斗拱与榫卯保存完好,基调为青瓦灰砖,均建在平均高约1.2米的高台上,走势沿水平面延伸,与正门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第一排房间自西向东依次为总队部、常委办公室、教务处、庶务室、总务处、医务室等,第二排房间自西向东依次为小教室、大教室、小教室,第三排二层楼房为学生寝室,第四排为膳堂。一、二排间有风雨回廊相连,三、四排之间亦然;二、三排之间有一面积4800平方米的大操场,使农讲所内部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将教学区与生活区间断开来。

1957年,为缅怀和宣传毛泽东在农讲所的丰功伟绩,武汉市文化局提出筹建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1958年6月,经中共湖北省委批准,成立纪念馆筹备处,进行原建筑的原状陈列调查和复原修缮。1959年筹备工作完成,1963年4月4日正式开放。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武昌农讲所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武昌农讲所旧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农讲所旧址房屋系砖木结构,木结构部分易受自然侵蚀和白蚁危害,因此需定期对木质部分涂漆保护并请有关科研部门长期防治蚁害。自筹备建馆以来,共进行了9次不同程度的修缮,以保证旧址的正常开放。



武昌毛泽东旧居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办公地兼居所,是当时中共中央农委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旧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四周为硬山榍头风火外墙,大门为单坡屋檐,墙体有门楣装饰,朱红色的板门上装有门钉、门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36平方米,院内三进三天井,内隔断均为木质板壁和隔扇门窗,后檐有门,贯通呼应。地面装有石质双钱式地漏,厅堂中有亮瓦,采光充分,净空很高,体现了对武汉气候特点的适应,具有典型江南民居风格,体现了武汉地域建筑特点。正门额上木质红色横匾,上有郭沫若同志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七个金色大字。

原建筑在1954年因修建武昌儿童公园而被拆除。1967年武汉市革委会决定对建筑进行重修复原。1967年2月,旧居修复工程开始筹备,邀请了陈玉英(毛泽东家保姆)、郑益健(郑家钧,夏明翰夫人)、曹云芳(罗哲夫人)杨开智(杨开慧兄长)、李一纯(农讲所音乐教员)、许文煊(杨开慧同学)、周文南(毛泽覃夫人)、钟皿浪(农讲所军事教官)等老同志及当年房东、邻居举行座谈会回忆房屋原貌。同年8月基建完工。

2001年国务院公布武昌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旧居被中宣部等七部委公布为全国百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中共五大会址暨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中共五大会址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始建于1918年,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11平方米,内有7栋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即临街门楼,马蹄形教学楼,小礼堂、风雨操场(学生下雨天上体育课的地方)和教工宿舍。1922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在此居住,以教书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这里一度成为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即中纪委的前身在此诞生。同年5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会址建筑为中西合璧的武汉近代教育建筑,既吸收了西方教会学校建筑元素,也体现了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风格。学校当街为二层门楼,为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上有巴洛克式花雕,入口两侧开间二层各设一小阳台,铁花栏杆。进入门楼,右侧有一组马蹄形建筑,由3栋砖木结构平房组成,呈三面围合型院落,合院中有一六角亭。这组建筑为内廊式布局,设有互相连通的通廊和环绕建筑四周的游廊。建筑内设有推拉式玻璃窗和荫蔽式通风气窗,体现了对武汉气候特点的适应,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整体色调为青瓦灰砖红柱。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陈潭秋烈士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武昌高师附小旧址进行修缮,开辟《中共五大历史陈列》和《陈潭秋在武汉历史陈列》2个陈列室,批准成立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即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的保护利用,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10月在中共中央委员,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亲自关心下,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建设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将都府堤打造为清末民初风格一条街,将紧邻五大会址对面的武昌公园打造成都府堤红色主题公园,使都府堤片成为历史风貌文化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于2007年11月30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建成,使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国内召开的六次党代会会址纪念馆形成了完整的宣传系统,为研究中共五大历史提供了良好平台,推动了中共五大历史和中国大革命史的研究。使得农讲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即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这四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旧址,集中展示在417米长的武昌都府堤街,构成了国内大城市中少有的党史文化景观一条街。该工程的完成,使革命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文化建设与旧城区改造完美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品牌。



武昌起义门旧址位于武昌首义南路,原名“中和门”,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武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大炮轰击总督府。武昌首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城台主体占地890.8平方米。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方嵌有长方形石匾,上刻叶剑英题写的“起义门”三个金色大字。城楼高11.3米,是穿斗歇山顶式的双层建筑,飞檐凌空,两侧是高大厚实的带箭垛的灰色城墙。整个建筑庄重雄伟,极为壮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是在中央纪委、湖北省委高度重视下,在湖北省纪委、武汉市委领导下,由武汉市纪委主持建设的全面展示党的纪律建设光辉历程的专题性展馆。展览从全党全国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纪律建设的历史脉络。近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5件(套)文物资料,700多幅珍贵高清历史照片,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纪律建设工作走过的光辉历程!

武汉革命博物馆对外开放有复原陈列26处,基本陈列9个:《探索与奠基——武昌农讲所历史陈列》《毛泽东在武汉——毛泽东旧居基本陈列》《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陈潭秋在武汉》《武汉走出的革命军、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湖北有个黄负生》《起义门基本陈列》《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生平展》等,其中《探索与奠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荣获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推介优胜奖;《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参观须知:

一、入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16:30停止入场)

  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二、讲解预约

  团体预约电话:027-88850322

三、参观须知

  请观众朋友在开放时间内到游客服务处登记后参观,请提前三天预约观众请到对应景区游客服务处登记入场;

  请勿将各类管制刀具、打火机、光盘、危险品及宠物带入场馆;

  为保证观展安全,请尽量不要携带箱、包入场(尤其是双肩包和单一尺寸超过40厘米的大包),如已随身携带箱、包,请经我馆安全保卫人员安检、存包后再进入场馆参观;

  参观前请您整理好衣物,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

  参观时请勿大声喧哗并请将手机设置为静音以免影响他人参观;

  参观时请勿触摸展品;

  场馆内请勿吸烟;

  场馆内请勿奔跑、追逐、攀爬、躺卧;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内禁止饮食;

  请您协助我们维持好展厅内的参观秩序和良好的参观环境;

  基于武汉革命博物馆藏品举办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观众可以拍照留念,但请勿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引进的临时性展览,将依据办展协议确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

  将在展厅内设立明显的提示标识。

  为防范新冠肺炎疫情,请不要在展厅内饮食、饮水,参观请佩戴好口罩。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四、参观拍照须知

  基于武汉革命博物馆藏品举办的陈列展览,欢迎观众拍照留念,但请勿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拍照时请注意自身、他人及展品安全。引进的临时性展览,将依据办展 协议确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将在展厅门口及展厅内设立明显提示标识,请您注意查看,或咨询展厅服务人员。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新闻记者若因工作需要,须进入展厅进行拍照,请联系武汉革命博物馆办公室(027-88873616)办理手续。

五、观众请勿携带物品清单 

  一、枪支、军用或警用械具类(含主要零部件)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二、爆炸物品类,包括炸药、爆破器材、烟花爆竹制品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三、管制刀具类,如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民族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刀等; 

  四、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钝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艺品刀、剪刀、钢(铁)锉、斧子、锤子等;

  五、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机、火柴、发胶、摩丝、指甲油、染发剂、去光剂等; 

  六、带有毒害性(汞、剧毒农药等)、腐蚀性(盐酸、硫酸等)的危险物质; 

  七、液体类物品(各类软、硬包装的饮料制品经本人试喝检验后可以带入场馆); 

  八、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涉及政治、宗教、商业等宣传展示活动的印刷品、宣传品;

  九、任何可能影响参观秩序的标语、条幅、旗帜; 

  十、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响观众参观或文物安全的物品。

六、武汉革命博物馆新闻采访办法 

  对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武汉革命博物馆将积极接受媒体的采访,准确、客观地介绍情况。

  第一条 对已公布(展出)对象的采访:

  (一)媒体记者凭有效记者证或有效新闻单位证明、介绍信及个人身份证明可享受免费参观、采访。

  (二)媒体记者进入展厅采访时,需要拍摄有关展览场面的照片及视频资料,须事先与办公室联系,经审核批准后须用所带证件换领展厅拍摄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展厅 拍摄。工作完成后用拍摄许可证换回抵押证件。拍摄视频资料时须有国家博物馆安保人员陪同,如需使用馆内电源须有武汉革命博物馆配电人员陪同。

  (三)新闻采访拍摄照片或视频资料时必须遵守拍摄规定,使用冷光源照明,注意保持展场安静,协助维护好展厅正常参观秩序。

  第二条 对未公布(展出)对象的采访: 

  (一)来访新闻媒体须持有采访单位盖公章的正式函,不接受口头及电话采访。

  (二)与我馆有关的一切采访活动须经办公室登记后,报请馆领导审批,报送材料包括采访函、新闻稿及被采访事项的相关资料。

  (三)各业务部门一般不直接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四)新闻媒体申请采访馆领导或向馆领导约稿,由办公室根据新闻单位的采访提纲,报馆领导同意后,安排采访事宜。

  (五)新闻媒体申请采访有关业务部门,由办公室根据新闻单位的采访要求及采访提纲,经馆领导同意后,商有关业务部门安排采访事宜。

  (六)对于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和与我馆息息相关的敏感问题,相关业务部门应主动协助馆长办公室和社会教育宣传部配合媒体的采访需求,积极释疑解惑。

  (七)如需拍摄未展出文物的照片或视频资料,须依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有关规定并经馆长办公室报馆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

  (八)未经馆领导批准,不得接受与我馆有关的任何采访。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