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定级:未定级博物馆

藏品:54

地址:擂鼓墩大道44号

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是国家2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随州市曾都区西郊岗丘擂鼓墩。经汉丹铁路、汉十高速、316国道可达。距城区4公里。属文博院馆类人文风景旅游区。曾侯乙墓于1978年发掘,是目前我国已发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岩坑竖穴木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墓主是曾(随)国的诸侯。博物馆总面积220平方米,为原地保护和展示中国大型古文化遗址的专题型博物馆,陈列有曾侯乙墓大型遗址和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被誉为“藏满瑰宝的地宫”、“地下音乐殿堂”、“地下文物宝库”。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这里兴建营地、平整山头时发现一古墓。1978年3月,省、地、县考古部门联合组织发掘。总共出土乐器、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及竹简共15404件。其中有21具女性青少年陪棺。通过镈钟上的铭文及人骨架鉴定,这是一座战国早期的诸侯墓葬。墓主曾侯名乙,男性,年龄42—45岁,约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深秋。主要依据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镈钟铭来断定。镈钟铭文的意思是:楚惠王五十六年为祭祀曾侯乙送镈钟一件。他是在西阳得到曾侯乙去逝的讣告,特制作了宗庙所用的礼器,在西阳对他进行了祭奠,并永远用于享祀。

墓中出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几乎都有曾侯乙的铭文。曾侯乙无疑是该墓的主人。经考古专家们鉴定,基本结论是:曾侯乙,男,姓姬,名乙,曾国国君。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豋基于公元前453年前后,卒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达1540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43件(套),有9件(套)列为国宝级文物。文物分八大类: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在一座古墓中出土文物之多,规模之大,器物之精美,是我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十分罕见的,其中尤以一套65件编钟堪称世界奇迹,能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编钟的出土将世界音乐史提前了1200年。因而被列为“中国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是艺术的殿堂,科学的宝库,在音乐、铸造、工艺美术、天文、书法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创造了许多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在墓内出土的器物中,许多带有铭文。其中标明器物为曾侯乙所制作与使用的铭文有208处。如“曾侯乙乍(作)(持)”,“曾侯乙之用戟”等。特别是一件出土时置于主棺旁,上面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柲戈,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这些表明墓主人应为曾侯乙。

在中室出土的镈钟上有铭文:“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它记载了楚惠王熊章赠送镈(bo)钟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一事。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此年代就是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上限。

根据对墓主人骨架的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为42—43岁。

此外,从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特征和放射性碳素测定的数据综合分析,该墓的下葬年代为距今2400年左右的战国早期。墓主人是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即曾侯乙。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