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级:未定级博物馆

藏品:170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人民路与珠海路交汇处

杨粲墓博物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沙坝村民组,是1984年2月23日设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共有藏品170件,其中二级文物13件,三级文物27件,其余未定级。

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沙坝村民组,北距市区约10公里。该墓三面环水,四周群山拱卫,被当地群众称为“皇坟”。

这座南宋时期西南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墓,修建于宋理宗淳礻右年间(1241--1252年)。由496块白砂岩条石建筑,有雕刻190幅,规模宏大,在全国已发掘的同类宋墓中居于首位。

杨粲墓1957年由贵州省博物馆发掘,1958年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曾将杨粲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又重新公布为省保单位,1982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杨粲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成立杨粲墓保护机构,1985年和1999年国家文物局对杨粲墓进行了两次大的维修。现除主墓室外,两个辅助陈列室也已对外开放。

2000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成为全国第三批纪念馆免费开放单位。

杨氏在唐代末年击杀播州(遵义古称)土司并自袭其地,历经唐宋元明,是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土司,统治遵义的年代比唐开始任何一个中央王朝都长得多。

杨粲在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袭“播州沿边安抚使”,统治期间有清名。杨粲墓用白砂岩条石砌筑,石质洁白,分左右两个墓室,左右相通又均有前室后室。这种夫妻并列完全平等的古墓还是第一次看到。

墓里面的棺椁和陪葬品早已毫无踪影,但每一个墓室均布满精美雕刻,使这里成为西南极具代表性的宋代雕刻博物馆。

守卫棺椁的高浮雕武士和盘龙柱令人印象尤其深刻,墓室外观立面有古希腊风味,也颇为别致。

该墓不但在结构上具有室幽堂奥、整齐划一的特色,而且墓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有人物、动物、花草、器物、图案等,雕刻技法以高浮雕、低浮雕为主。间或加阴线刻,圆雕仅施于盘龙和柱础。

在28尊人物造像中,以4尊武士像为最高,平均1.54米。4尊力士最矮,只有40-50厘米,他们因地位的不同,穿戴、神情亦各异。

墓主人正面而坐,衣冠楚楚,慈祥而又威严。文官、女官均为立像,宽袍大袖,潇洒难掩拘谨。贡使卷发跣足,风尘仆仆。武士顶盔贯甲,威仪可畏。负重力士,两眼圆睁。总角童子,幼稚天真。俱以墓主人为中心,再现了播州当时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被誉为西南石刻艺术宝库。

墓主人杨粲,祖籍山西太原,字文卿,小字伯强,系杨端十三代孙。于宋宁宗嘉泰初年(1201--1204年)袭职,称播州安抚使。当政四十余年,出现史籍中交口称赞的“播州盛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日益繁荣,文化教育有显著发展。之所以能臻于此境,主要得益于杨粲采取“治政宽简”的政策。

在当时实行这样一种不事苛求的开明政策,对于社会稳定,促进劳动生产,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建学造士,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道,发展文化教育,效果十分显著,使播州“土俗大变”、“俨然于中土文物同”。

播州杨氏土司能统治播州700余年,历27代杨应龙止,其间杨粲治军之道与民族团结政策被其子孙当作传家宝继承下来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杨粲墓早年被盗,墓内随葬器物尚存较少,但出土文物中的男墓铜鼓,被定名为我国南方八大标型器--遵义型铜鼓。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