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级:未定级博物馆

藏品:133

地址:兴义市下五屯景家屯村

王伯群故居坐落于于兴义市下五屯景家屯,该故居始建于清代光绪初年,呈坐东向西、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结构建筑,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36.88平方米,四合院东南面建有门楼一个,西北、东北和东南面各建瞭望台一个,门楼和瞭望台之间有五面石堆砌的围墙相连占地面积增至2837平方米,使故居建筑特色从民居功能增至军事防御功能。

王伯群故居(兴义市境内)现为黔西南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4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校史实践研究基地在兴义市王伯群故居陈列馆揭牌成立。

无数块砌成整个四合院院墙的巨石,如今随着墙壁的倾塌而凌乱地堆积。房子原来的木质结构已经全然不见踪影,但地面上精心雕琢的台阶和房梁基座仍然保持着原先的奢华,虽然没了原来的气派,但有些残破的门楣仍然彰显着当时王家的显赫地位。

位于兴义景家屯的王伯群故居是王伯群先生及其胞弟王文华的出生地,王伯群,原名王文选,又名荫泰,1855年生于兴义城郊景家屯,在兴义笔山书院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先入宏文学院,后入中央大学,主修政治经济,适逢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倡导革命,遂与章太炎等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并与梁启超结实;1915年,伯群先生参加策划护国运动,后任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等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王伯群淡出政坛,转向“教育救国” ,1924年,先生在上海创办大厦大学,作为著名教育家,王伯群除创办大夏大学,担任董事长和校长(1927年-1944年)外,还担任过交通大学校长(1928年)和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1929年),王伯群认为国家根本端赖教育,于是竭力赞助,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并被公推为董事长。自此,除参与政治活动之外,他后半生全力投入大夏大学的建设、发展和繁荣上。1944年,王伯群因患胃溃疡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王伯群一生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王伯群先生胞弟王文华,陆军上将,字电轮,号果严,1889年生于兴义景家屯。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20世纪初,曾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早年就参加了革命党,跟随国父孙中山、蔡锷将军等发起“护国运动”,征战于黔、川、湘三省之间,并迫使袁世凯倒台。孙中山曾称王文华为“西南后起之秀”。从院墙凸出来的石烛台,整整齐齐的房屋布局,占地颇广的四合大院,无一不显露出王氏故居曾经的尊贵气象。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