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西江苗族博物馆

定级:未定级博物馆

藏品:847

地址:雷山县西江镇西江村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

西江苗族博物馆于2008年4月破土动工,2008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占地面积3 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由六栋单体上下两层混泥土和吊脚木楼用美人靠休闲长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盖小青瓦建筑,与西江的建筑群协调一致。共分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生活厅、节日厅、歌舞艺术厅、多功能媒体厅、服饰银饰厅、建筑厅、苗医与体育厅、宗教信仰厅等11个厅。

西江苗族博物馆馆藏文物847件、图片500幅、道具82件,其中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8件、珍贵文物35件、复制品13件、道具82件、还有部分影视音像信息资料。西江苗族博物馆采用博物馆最为普遍的文物、图片与文字说明、影视展示的表现方法,力求直观明了。

西江苗族博物馆旨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来展现苗族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涉及迁徙、稻作、社交、文化及其相关的节日、衣食、住行、健身、娱乐、意识形态等。

历史厅

主要展现苗族以及西江苗族的源头文化和迁徙历程,内容涉及蚩尤始祖及其创造的文明,包括天文历法、兵器、刑法。还展示了黔东南苗族的反清斗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雷山和西江的发展变化。

生产厅

苗族是最早发现野生水稻并移植种植的民族之一。本厅主要展示了相关的稻作文化工具及其苗族珍惜土地的民族心理,同时还展现了苗族渔猎文化工具以及为生存、发展而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工具。

节日歌舞厅

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本厅主要表现苗族用于娱乐活动的芦笙、瓢笙、木鼓、铜鼓、箫等乐器以及古歌、飞歌等十多种苗族歌谣以及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等舞蹈。其中芦笙制作、芦笙舞、铜鼓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功能媒体厅

本厅的多媒体设备较为完备,通过视听有关背景资料来了解苗族、西江苗族、西江苗族博物馆等有关知识,同时本厅又是一个学术会议厅。

银饰服饰厅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180种。苗族服饰图案花纹,主要通过织绵和刺绣方法来表现。苗族的刺绣方法有绉绣、双针锁绣、平绣等十多种,其中绉绣方法与长沙战国楚墓马王堆出土的文物绣片绣法工艺一致。苗族银饰工艺精湛,其产品均出自中国苗族银饰之乡雷山县西江和台江县施洞的银匠之手。雷山苗族服饰、织锦、银饰技艺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医苗药厅

本厅展示苗族身心健康的方法和手段。体育具有观赏性和参与性,观赏性如斗牛、斗猪、斗鸟主要是调节心理健康,参与性如抽陀螺、踩高跷等为锻炼身体。苗医苗药承袭了苗族先民防病治病的经验,对苗族及其兄弟民族的健康作了贡献。苗医苗药擅长于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等方面的治疗,同时也长于疑难内科病症的治疗。雷山苗医苗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厅

雷公山的苗族建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依山而建的干栏式榫卯结构盖小青瓦吊脚木楼建筑,其渊源可追溯到七千年前长江中下游河姆渡建筑文化。史家考证苗族曾经生活在长江中下游,辗转迁徙到雷公山地区,后结合山区特点把这一建筑工艺发展了带有“美人靠”的吊脚楼建筑。本厅展示这一文化的各个方面,虽然建筑工具不多,但建筑文化内容丰富,足见苗族木匠的聪明才智。雷山苗族吊脚楼建筑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教信仰厅

苗族宗教为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本厅通过实物、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了苗族朴素的唯物主义创世观、祖先崇拜、与苗族古歌有关的诸多鬼神及禳解工具,以及苗族过去对许多大自然现象片面理解而处于低级阶段的思想观念。苗族的禁忌与习惯法是现代道德与法律的源头。

生活习俗厅

苗族礼俗纯朴,丰富多彩。本厅主要展示苗族婚姻习俗、生育习俗、酒礼习俗、餐饮习俗等以及苗族过去常用的生活用具。西江苗族博物在文物征集、图片与文字说明、表现手段与方法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能全面地展现苗族整体的历史与文化风貌,为将来的改进和提升,望参观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