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博物馆

定级:三级博物馆

藏品:2812

地址:三原县城东大街33号

三原地处关中中部,这里文化发达,物埠民丰,人才辈出,文物荟萃,既是国民党元老、近代著名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的故乡,又是隋唐陵墓的集中之地。其中遐迩闻名的三原城隍庙以它飞檐落霞、流金映彩、宏伟壮观,吸引着众多游客。三原城隍庙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渠岸街中段,坐北向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占地面积13390平方米,建筑面积6969平方米,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过九次,集明清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三级博物馆,陕西北线旅游观光渡假的理想之地。

三原城隍庙古建筑群采取宫廷式建筑风格,中轴线纵贯分布三道门,四重牌坊,五进廊院纵深相套,主次布局,纵横伸展。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财神殿等四十多个单体建筑全部采用琉璃盖顶,雕梁画栋,美若宫殿,有“殚土木之工、穷造型之巧”的美誉。

进入大门,“显佑城隍庙”五个字遒劲有力,是由三原清代秀才崔绍书写,据史书记载,县级城隍庙为监察司民显佑伯秩四品,就是说我们的城隍虽为县级城隍,但官位是四品。门楼的构造十分有特色,高达15米的建筑没有采用一根平担和檩条,门楼藻井全部采用榫卯衔接构成“八卦悬顶”,楼顶全部以华拱、重拱承托构成了十柱山门的艺术瑰宝。藻井中间为道教的标志阴阳太极图,外边附有八卦符号,在藻井的周围坐着八个幼童,他们手持荷花莲叶,胸前佩戴混元镜,传说是姜子牙斩将封神时四面八方各立天神以助声威。门楼藻井装饰的八卦为我国所独有,八卦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在古时人们非常崇拜这八中自然现象,用八卦来承托大门,使人一进庙宇就有一种神秘和森严的感觉,更促使人们虔诚百叩,以达到消灾灭祸,去祸赐福之意。整个藻井装饰华丽,雕刻精细绝伦,使人观后赞叹不已。

 牌楼广为人们熟悉和喜爱,它屹立在古建、纪念性建筑物前,不但起着导入的作用,还把整座建筑烘托得分外华贵和层次分明。本庙的第一道牌坊全系木质结构,四面蹬空,玲珑精巧,古朴雅观,上面布满雕饰,正中刻有“二龙戏珠”,中华民族历来对龙图腾崇拜,使它自然成为势力和权威的象征。古代传说中的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人们便经常把龙的图案雕在建筑物上以镇火神,降水妖,解干旱。大家只要稍留意,就会发现在龙的图案中几乎有龙必有珠,最早出现的是“单龙戏珠”,后来为了图案构图上美观的需要,出现了“二龙戏珠”,从而使图案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两边相应的位置上还刻有“狮子滚雪球”,背面为“凤还巢”,这些精美的木雕如镶嵌在美女裙衩上的珍珠玉佩,把牌楼装点的分外华贵。

第二道牌坊,建于清乾隆53年。人们常说,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我们来看这道牌坊上书“陟降在兹”四个字,是升降在此的意思,就是说人死以后是升天堂还是下地狱,走到这里便决定了。牌坊上面浮雕满棱,刻有“尧王访尧”、“肥牛瘦马”、“岳飞赶考”、“麒麟送子”、“双龙戏珠”等历史故事,刻工精湛,形象生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道牌坊是全庙唯一的一道石牌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上书“明灵保障”四个字,是由明代工部尚书温纯所题。最上端有一个小竖碑,刻有“鉴观”二字,是明鉴是非之意,相当于阴间的“孽镜台”,说是好人坏人走到这里便看的清清楚楚了。牌坊上刻的历史典故有:“十八学士登瀛洲”、“三顾茅庐”、“三羊开泰”、“宋世杰告倒四进士”等。都没有离开访贤纳才之意,反映了道教文化,至今广为流传。

穿过高大的戏楼通道来到中院,豁然开朗,院内殿庑周环,曲屋连属,雕梁画栋,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回望戏楼,庄重又不失华丽,高大又不失灵巧,它位于城隍庙中院开始的南端,也是城隍庙的第二道大门,始建于清乾隆22年(公元1757),楼高15.9米,宽23.2米,建筑面积为320.16平方米。楼顶为九脊歇山式琉璃盖顶,脊眉有3米的“高明”,建筑风格奇特,南为重檐歇山,北为单檐歇山,整体由十根里柱承托,楼下有中、侧门三个,楼上有舞台。戏楼用旋子彩绘,雀替,梁坊均有“苍龙戏鳌” 、“凤鸣朝阳”、“龙吟虎啸”、“威狮祥麟”等飞禽走兽木雕图案,神态自然有趣。每逢庙会之日,楼上轻歌曼舞,鼓笙和鸣,楼下锣鼓喧天,万头攒动,热闹非凡。

远远望去城隍殿门前有一对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也很特别,表面已经风化,但是唯独嘴以下部分却非常光滑且和别处颜色不一样。在这里有一个狮子偷油吃的传说:众所周知,三原的小磨香油很有名气。传说有一天晚上,城隍殿门前的这对石狮子闻到了香味,就相约偷吃了油坊道的香油,第二天,店主发现自家香油少了许多,就顺着油滴的方向一路寻到了这对石狮子跟前,当时,店主也觉得非常奇怪,难道是这对石狮子偷吃了我家香油,于是他就对狮子说,狮子呀,是不是你偷吃了我家香油,如果是你吃了,请把嘴巴张开,我不想责怪你,只想证实一下。狮子听了就不好意思的张开了大嘴,油就顺着流了下来。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其根本原因是石头本身质地的关系。

拾级而上,进入城隍殿,这里是城隍办案的地方。城隍殿是全庙的主体建筑之一,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面积736平方米,是由拜殿和献殿紧密组合而成,沉稳而庄重,显示出其在整个庙宇的主角地位。拜殿为卷棚歇山,水磨砖砌墙,墙眉砖透雕花纹。献殿为十一脊歇山,脊眉高1.3米,献殿与拜殿相接处东西各有一垂花门,形成回廊。大殿建于1.2米48平方米大的高台基上,台基周围有石栏杆,台上有2.8米高的石狮一对,东西分别立有洪武二年明太祖敕建城隍庙的大明诰命石碑和明万历年间铁铸的焚纸炉,西边又有东、西陪殿和东、西庑,这些辅助建筑衬托着大殿的雄伟和庄严气氛。献殿内供奉的城隍神端庄肃穆,拜殿内陈列着20幅反映十八层地狱的十殿阎君庙藏画,又把整个庙宇的宗教气氛推向了高峰。

参观须知:

三原县博物馆办公室电话029-32282524 三原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