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级:一级博物馆
藏品:48382
地址:大兴区黄村兴华北路25号
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从泥活字到铅活字,从激光照排到数字印刷,它们的发明、发展及应用,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为了文化流传而倾注的智慧和汗水。在这段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中,在这灿烂的文明古国里,代代印刷人以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弘扬中华文化,铭记印刷先贤智慧,赓续先人创造创新精神,激励后人奋发向上,1996年6月1日在党与国家的扶持下,在两岸四地印刷及相关业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印刷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印刷有术、馆开博物。回顾这二十年,中国印刷博物馆逐渐成长壮大,拥有了夯实的基础和渐渐远播的声名,成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是反映人类印刷出版文化、我国典籍记载传承工艺的知识殿堂;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过程。为让观众更为亲切地感受印刷文化与精神,中国印刷博物馆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数字博物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丰富藏品,推动科研建设。铭记历史,探索发扬,建设家园,传承传扬,展示印刷先人光辉事迹、创造创新之经脉。融入现代元素,凸显当今印刷文化之精髓。这就是充满魅力的中国印刷博物馆。
一、共襄盛举——博物馆发展简介
印刷文化与印刷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也是海内外华人精神家园传承的重要载体。1983年6月,王益、王仿子先生动议筹建中国印刷博物馆。1991年10月范慕韩先生开始主持开展筹建工作。历经5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在原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印刷博物馆1996年6月1日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建立是两岸四地同胞戮力同心追梦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倾心关怀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两岸四地印刷业界的共襄盛举。无论是在筹建过程中,还是在日常运行管理中,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印刷爱好者,都以各种方式关心支持博物馆的各项工作。
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顾委会的一批老同志以及两岸四地的印刷出版人、中国印协、中国印工协和社会各界人士,以神圣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齐心筹建援建,为中国印刷博物馆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印刷博物馆20年的历程,凝结着老前辈和老专家们的心血与情感,凝结着印刷人的执着与坚持,凝结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贡献。筹建领导者范慕韩先生身担重任,重病期间仍继续为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而奔走。傅熹年、王选、启功和国内外印刷业界的前辈们纷纷献计献策、捐款集资、捐赠文物,为印刷博物馆的成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印刷博物馆建设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怀。1996年江泽民主席、雷洁琼副委员长参观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在北京展览馆设办的“中国印刷史”展区。1996年博物馆成立当年,李鹏总理为博物馆建设题词: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印刷工业,丁关根、李铁映等领导人在原新闻出版署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中国印刷博物馆。1999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奇葆、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等同志的陪同下,亲临中国印刷博物馆参观视察,并听取了工作汇报。2006年博物馆建馆10周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一行到中国印刷博物馆参观。时任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同志到印刷博物馆视察工作。2015年,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党组成员孙寿山、宋明昌同志先后到印刷博物馆视察工作。
20年风雨兼程,20载春华秋实。印博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博物馆,在展览、收藏、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华印刷之光”品牌展览足迹已遍布国内外,并多次获得各级嘉奖;科研工作也成绩斐然,多项课题和出版物获得各级荣誉;馆藏珍品也日渐充盈。印博先后被确立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中国印刷博物馆荣获“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二、我们的印刷术、世界的印刷术——博物馆展览展示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为人类思想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人们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
中国印刷博物馆建设的宗旨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印刷文化,对社会各界宣传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以印刷技术为主题,陈列历代有代表性的印刷品、印刷技术设备和相关的原材料,以显示印刷术在发展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传播科学知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印刷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我馆设有古代印刷展、近现代印刷展、印刷设备展、数字展及临时展等展厅,观众在此可以鉴赏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从1932年淞沪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商务印书馆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手扳架印刷机、晋察冀日报社使用的马背上的印刷机等。博物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在此体验古法造纸工艺、雕版活字印刷工艺流程。此外,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在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分别设有分馆,展陈面积近700平方米。
(一)博物馆基本陈列
1.中国古代印刷展厅
中国古代印刷展厅位于博物馆一楼,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我国古代印刷术起源、发展、传承及传播的历史过程,阐述着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
古代印刷术起源部分主要介绍印刷术起源的要件:文字与纸张,了解文字发展脉络及文字载体的演变。展示了从8000年前的刻划符号到魏晋南北朝时拓印、捺印技术。古代印刷术发展部分为博物馆陈列重点部分之一。观众可以鉴赏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镇馆之宝《春秋经传》、《安民告示》;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向观众展示中国不仅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同时还是活字印刷术、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国。观众还能亲自进行雕版印刷操作。印刷术的传承部分重点介绍了与印刷术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传播部分重点通过沙盘展示我国印刷术外传路线,讲述我国惠及世界、大公无私的印刷精神。
2.世界近现代印刷展厅
世界近现代印刷展厅位于博物馆二楼,展陈面积约800平方米。本展厅分为近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印刷业的兴起与发展、印刷与当代生活三个单元,展现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在19世纪对接、交融、互鉴的历程,展现世界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展示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网络印刷等新概念、新技术。
3.印刷设备馆
印刷设备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面积约2200平方米,于2001年4月建成。馆内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这些设备,由国内外印刷界捐赠,有些设备目前已十分稀少。其中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等,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
诸多机械静静地陈述着印刷术变革的历史。从这些机械上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足迹,我们可以感悟前人的智慧和汗水。(信息来源:中国印刷博物馆)
参观须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9:00-17:00 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免费
讲解:150元/团·次(30人以内)
咨询电话:010-81282860
010-81282770
乘车信息
地址:北京大兴区黄村兴华北路25号
地铁:南五环外地铁四号线清源路站A出口即到
公交:410、456、631、829、841、940、954、968、969清源西里站下车
自驾:沿西南二环户营桥上京开高速南行至第二个出口金华寺(大兴城区黄村)出口出,辅路右转直行800米
展厅布局: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为人类思想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人们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
中国印刷博物馆建设的宗旨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印刷文化,对社会各界宣传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以印刷技术为主题,陈列历代有代表性的印刷品、印刷技术设备和相关的原材料,以显示印刷术在发展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传播科学知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印刷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我馆设有古代印刷展、近现代印刷展、印刷设备展、数字展及临时展等展厅,观众在此可以鉴赏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从1932年淞沪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商务印书馆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手扳架印刷机、晋察冀日报社使用的马背上的印刷机等。博物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在此体验古法造纸工艺、雕版活字印刷工艺流程。此外,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在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分别设有分馆,展陈面积近700平方米。
(一)博物馆基本陈列
1.中国古代印刷展厅
中国古代印刷展厅位于博物馆一楼,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我国古代印刷术起源、发展、传承及传播的历史过程,阐述着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
古代印刷术起源部分主要介绍印刷术起源的要件:文字与纸张,了解文字发展脉络及文字载体的演变。展示了从8000年前的刻划符号到魏晋南北朝时拓印、捺印技术。古代印刷术发展部分为博物馆陈列重点部分之一。观众可以鉴赏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镇馆之宝《春秋经传》、《安民告示》;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向观众展示中国不仅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同时还是活字印刷术、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国。观众还能亲自进行雕版印刷操作。印刷术的传承部分重点介绍了与印刷术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传播部分重点通过沙盘展示我国印刷术外传路线,讲述我国惠及世界、大公无私的印刷精神。
2.世界近现代印刷展厅
世界近现代印刷展厅位于博物馆二楼,展陈面积约800平方米。本展厅分为近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印刷业的兴起与发展、印刷与当代生活三个单元,展现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在19世纪对接、交融、互鉴的历程,展现世界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展示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网络印刷等新概念、新技术。
3.印刷设备馆
印刷设备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面积约2200平方米,于2001年4月建成。馆内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这些设备,由国内外印刷界捐赠,有些设备目前已十分稀少。其中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等,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
诸多机械静静地陈述着印刷术变革的历史。从这些机械上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足迹,我们可以感悟前人的智慧和汗水。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