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锋故居纪念馆,主要围绕汪锋同志投身革命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委派汪锋同志到十七路军和杨虎城将军谈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建国后汪锋同志领导地方工作和对台统战工作等块进行。汪锋故居纪念馆先后被授予中共陕西省委党史教育基地、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安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共西安市委党史教育基地等。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是青龙寺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龙寺遗址博物馆坐落于青龙寺遗址公园古原楼广场,由仿唐式古建主楼、东西配楼和古原楼广场组成,总建筑面积3164平方米,陈展面积848平方米,共分3层。陈列内容主要以唐青龙寺对外文化交流为主线,突出展示了青龙寺遗址出土文物及古今中日文化交流等相关实物。
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1985年成立鸿门坂文物管理所并对外开放。2012年更名为鸿门宴博物馆现占地10000平米,设有3个展厅,2处遗址,1座碑林和2处游客参与互动等。馆内南北展厅以《史记 鸿门宴》为蓝本,以星象云图为经线,通过沙盘、版图、文物、文字讲述了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95年的历史。
依托蓝田猿人遗址发掘现场而建,2012年8月更名的遗址类博物馆。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市蓝田县以东20公里的九间房镇公王村公王岭上,其占地 13058平方米,分为公王岭遗址展区、室内展陈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区展出旧石器时代及更为古老的地层石等各类化石、石器百余件,以及大熊猫,水鹿、猕猴,野猪,剑齿虎,猪豹等30多种动物化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根、人类之魂。
水陆庵壁塑博物馆位于蓝田县城东南约10公里的王顺山下。水陆庵的水陆殿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至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修建,殿内13面墙壁上精雕细塑着大量泥制彩绘塑像、壁塑、悬塑,总计3000多尊,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饰等繁复各异。它是陕西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彩绘泥塑群,泥塑内容、结构和彩绘非常特殊,保存了多种历史艺术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佛教研究价值。为六朝名刹,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
秦阿房宫遗址博物馆于2015年5月18日开放。馆内面积500平方米,布展陈列了“一统天下”、“秦人东迁”、“考古发现”、“遗址构成”、“出土文物”、“秦亡于奢”六大版块,全方位展示秦阿房宫遗址的历史。另设有周秦书屋、周秦学堂、墨海书院三个版块,开展公众教育。该馆是一所面向公众,对秦阿房宫遗址进行宣传保护的博物馆。
物藏品280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 12 件(组);二级文物 58件(组);三级文物297件(组)。文物以质地分为:有金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陶器、碑刻等种类。时代,从新时器、商周、秦汉、隋唐以至明清各时期。馆藏文物以汉唐时期为主,许多文物在文物界影响巨大,如:西周“五虎鼎”,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七个重要支撑点之一;唐代“四神镜”,是目前隋唐“铜镜”中尺寸最大的;汉代“卧桶壶”,是现在唯一出土的两件文物藏品;汉代“蓝色琉璃簪”是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琉璃器。
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是中国第一座完整介绍汉长安城遗址的专题性陈列馆,它位于西安邓六路。该馆馆区主要陈列了多年来考古发掘的汉代遗物,展示西汉长安城的历史沿革、布局规模、社会风俗,以及遗址的保护现状、考古成果等。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西安北郊邓六路,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都城遗址。保护总面积65平方公里,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该遗址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古代都城遗址。
高陵博物馆是一所集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9000平米,展陈面积约1400平米,馆舍呈现轴线对称结构,为仿唐园林化设计,形成了一亭一院、两廊两区、两馆六厅的建筑布局。博物馆以专题展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高陵人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资料。
现在葛牌镇仍保留有“红25军军部旧址”、“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以及“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在此基础上建立。纪念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共设7个展厅,展出的400多幅照片和实物再现了红军当年的艰苦岁月。纪念馆现已成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刘华清题写了馆名并题词。
周至博物馆成立于2009年3月,是周至县城仅有的一座集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陈列专题博物馆,也是周至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窗口。周至博物馆陈列室由原周至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库房改造而成,为仿古式建筑,坐南向北,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为105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05平方米。2011年11月文物完成陈列布展工作。
馆内陈列着蔡文姬生平及蓝田文物、碑石精品、雕塑等。蔡文姬,名琰,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以才情名世,继承整理了其父蔡邕编撰的关于东汉史的著作400余篇。她在文学、音律、书法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史书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她一生饱经忧患,为后世留下了《胡笳十八拍》等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