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梁实秋先生寓居于此,1940年,应邀在《星期评论》以秋郞、子佳为笔名发表题为《雅舍小品》的散文随笔10篇;《星期评论》停刊后,又写了10篇。抗战胜利后,在《世纪评论》发表14篇,这34篇文章,于1949年结集,冠以《雅舍小品》出版。备受世人关注,再版300多次,畅销不衰,“雅舍”因此而名扬海内外,北碚“雅舍”也是成就梁实秋先生成为一代散文大师的开山之地。
该馆原为1940年5月林语堂先生所购之住宅,先生离碚时将此房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0年春,老舍来渝主持文协工作,1943年居住于此,1946年赴美讲学。短短三年时间里,老舍在此创作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短篇小说《一筒炮台烟》《贫血集》;话剧《桃李春风》《王老虎》《张自忠》;回忆录《八方风雨》等,以及散文、杂文、诗歌、曲艺等数百篇200多万字的作品。
卢作孚纪念馆,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呈三进三重殿四合院布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纪念馆由4个图片和实物展区、5个场景还原展室、1个放映室、1个纪念卢作孚专题书画展组成。馆内陈列140张珍贵历史照片,72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4件文物代用品,集中展现了卢作孚先生为寻找救国之路,创办教育、兴办实业、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爱国主义情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碚博物馆是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下属6处文物保 护单位(纪念馆),分别为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晏阳初纪念馆、抗战时期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陈列馆、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占地面 积8832平方米,展厅面积1962.5平方米,藏品总量1.5万件(套),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景区,又称黄山官邸)地处长江南岸的南山风景区内,海拔540米—580.1米,占地面积280亩,是重庆主城内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游览胜地,是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抗战文物遗址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处,是重庆市第一批和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目前还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时代小先生”重庆市示范基地和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重庆巴人博物馆位于九龙坡区巴国城中心,是专门展示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地区级博物馆,2007年4月建成开放。博物馆共分七个展区,以铜罐驿冬笋坝出土的巴人墓葬发掘的文物和近年来三峡巴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为重点,主要藏品有巴人船棺、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杂类等文物共计1000余件。
纪念馆为依托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冯玉祥旧居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建筑面积1671平方米,展厅面积462平方米,常设展览题为《冯玉祥将军生平展》,介绍了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纪念馆现为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重庆市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庆市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沙坪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庆张治中纪念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打造的抗战遗址类纪念馆,常年免费对外陈列开放。“三圣宫”原为清代庙宇,是宗教文化中少数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重要古建文物,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此地设立乡间办事处,时任政治部部长的著名爱国将军张治中曾寓居于此。纪念馆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首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纪念馆为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展厅面积625平方米,常设展览题为《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郭沫若与“三厅”和“文工会”在重庆》,介绍了抗战时期郭沫若先生领导的三厅暨文工会团结各类文化团体开展文化抗战的历史。纪念馆现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玉珍(1329年—1366年),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导人之一。其逝世后,史称“葬江水之北”。1982年3月,睿陵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施工中被发现,墓葬中出土了“玄宫之碑”、金、银殉葬品和一大批丝织品,为研究明玉珍生平及元、明之交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佐证,这是中国元、明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收获。此后,明玉珍睿陵列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陈列馆向公众展示开放。
博物馆于2017年5月18日开馆并免费开放,,总建筑面积为2099.1平方米,博物馆展厅面积约1100平方米,由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两厅组成。其中基本陈列厅由“探源溯踪巴地撷珍”、“水埠流韵义渡扬名”、“壮烈西迁十里钢城”、“设区建制蝶变新生”四部分组成。设有场景复原、160度环幕影院、幻影成像、虚拟解说等亮点展项。馆藏文物1000余件(套),馆内陈列文物200余件(套),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展品包括化石、陶器、铜器等13个类别。
白鹤梁系重庆涪陵长江江心的一道天然石梁,长约1600米,平均宽度15米。梁上题刻始刻于唐广德元年前,记录了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信息。为了保存白鹤梁题刻,国家采用“无压容器”原理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实现了白鹤梁题刻水下原址原环境的保护与展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