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一批
行政区域:浙江,衢州,龙游县
地址:衢州市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三门源村,为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石佛乡下辖行政村,又名杏花村、叶家村,村民为防盗匪,在村口筑一道城墙,东、西、中各开一道山门,山门之下一溪碧水涓涓流过,“三门源”名字也由此而来。
三门源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千年古村。2008年10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12月,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委员会评为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201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三门源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龙游县北部,距县城28公里。地处低山丘陵地段,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与建德市上马乡交界,南接金衢盆地,西与衢州市衢江区峡川镇毗邻。2020年3月,户籍人口为1386人,常住人口为956人。村集体年收入为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5200元。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蔬果等经济作物。地处山区,林业比重较大,以种植竹、杉、柑橘为多。
北宋宣和二年(1120),翁氏从寿昌迁入。“咸淳六年(1270)叶氏始迁之祖石林五世孙文彬公,从括苍采居三门源之黄里坞,至其孙改卜,乃得今地居之。”(见《叶氏家谱》)“翁氏聚族于此,传世数十,与叶氏相错连居,仅隔流泉,如朱陈之一村而结好也”(见《翁氏族谱》)。三门源传统村落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其中明清建筑占多数,还有少量民国建筑。以徽派建筑为主,外观以高大粉墙围护,马头墙层层叠涩,墙线精巧有致,白墙黑瓦,错落大方。古桥、古堰、古溪、古井、古树等与古建筑共同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2012年6月,三门源古民居营造技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门源村现存村落格局和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风格,叶氏民居尤为精致。该民居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村内富商叶庆荣所建。整座建筑傍山建造,坐东朝西,面积五千平方米;主体建筑五幢,后烧毁二幢,现存“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三幢及花园、池塘等,共830平方米。“芝兰入室”占地394.7平方米,呈“三进两明堂”格局。牛脚透雕以“夫妻之谐”“父子之乐”“母子之情”“母女之欢”内容人物布局,怡情于山水、亭台、榭廊之间,呈现出一幅幅生态和谐,生活和美的图画。其余两幢均为“三间两搭厢”布局式样。相互之间各有甬道通连,又配以庭院、花园及一些附属用房,构成一个既自立门户又互相呼应的建筑群。1997年8月,三门源叶氏民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源叶氏民居建筑群门楼以砖雕砌成,是至今在江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砖雕门楼,有柱、额枋、斗栱、垂莲、挂落等仿木构件制作工艺,亭台楼阁,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均是精雕细刻。构图有山水图、“渔、樵、耕、读”人物、“蝠(福)、鹿(禄)、桃(寿)、鹊(喜)”、八洞神仙、琴棋书画及博古图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镶嵌的23块婺剧戏曲砖雕,每块长56厘米、宽26厘米,分别横排于门楼的额枋上望柱间,有《打金枝》《长坂坡》《赵颜求寿》《三气周瑜》《马超追曹》《耕历山》《四平山》等23出戏,每出戏曲人物采用漫画式抽象制作,形象结构明练,古朴传神,手法精细,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华之一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开创了戏曲砖雕门楼的先河,也为后来的民间戏曲砖雕工艺树立了典范,更为研究地方婺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古代地方戏曲保存完好的活“化石”。
三门源村拥有以叶氏民居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也非常丰富。背靠以饭甑山为代表的群山,地质构成多样,地貌景观丰富。饭甑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质景观,海拔最低处125米,最高峰白佛尖海拔726米。山峰突兀如擎天一柱,气势雄伟,酷似一尊巨大的石佛,古人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描述,峰顶云雾缭袅似炊烟。山顶有锥形火山口,形似一个硕大的饭甑,古称“倚空尖”。据科学考证,此为4000多万年前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火山颈”,是全国目前仅存的两处火山颈之一。
村后北面峰峦叠嶂,为千里岗山脉的余脉,奇峰异石,雄奇壮观,山谷溪涧坡陡流急,溪水落之为瀑,聚之为潭,流之为溪,其中白佛岩瀑布高达70余米,飞流直下,气势雄伟,景观奇特。周围景点众多,有惟妙惟肖的象鼻山、卧狮山、伏虎山、青龙山,更有让人充满遐想的地名:黄巢坪、七十二灶、石楼梯、里古井、天湖、白佛岩、牛头山、石塔柜、十八罗汉山、花坞、完颜坞、石媳妇、石船,可以说蜿蜒起伏的青山是迷人的神话写成的,清澈流淌的碧水是优美的诗文装点的,自然和人文的绚丽,深深笼罩这一个古老的村庄。在这一切美丽的背后,是先民勤劳的汗水汇聚和创造,绵延形成了三门源村翁叶两姓共建家园的美好故事。
来源:龙游县档案馆 龙游县地方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