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北岔口村

批次:第一批

行政区域:河北,邯郸,磁县

地址: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北岔口村

北岔口村位于磁县西部,距离磁县县城60公里,隶属陶泉乡管辖。北岔口村南临南岔口,东临五里河村,西接桥沟、东堂沟,北与高穴、胡家沟等接壤。村庄古老、历史悠久、文化绵长、风景优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北岔口村以明清、民国传统建筑为主,是冀南地区南部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传统村落。村内民居大部分为平屋顶,二层建筑,均为石砖木结构,门楼由精美雕刻作为装饰,檐角和水口多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房屋券顶拱门仰卧位料石浆砌,显示了石砌建筑的精致与独特风格,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南十字圈、北丁字圈、御患楼、古戏楼、北寨遗址建筑群、古炮楼、赵家祠堂、抗日县政府旧址大院、冀南银行旧址等传统建筑。

四周环山,森林密布,最高海拔788米,建筑全部是石、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村内街道全部是由青石板铺垫而成,街道干净整洁、古香古色。现存主要建筑以明清、民国时期北方传统石砌建筑为主,建筑群占地面积280亩,保存完好率85%以上,均为石砌房屋,因山就势,错落有致,质朴浓郁。由于村落选址的特殊地势和位置,村庄冬暖夏凉,永无积水,大街小巷四通八达,自然环境特别优美。

北岔口村原名东岭底,始建于公元前1058年。村落的形成年代和原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村中有始建于元朝末年的北寨遗址一处。该遗址是元朝官兵为抵御明兵进攻而建立的军事防御基地。后驻军官兵在这里耕种繁衍,逐渐形成村落。

第二种说法:村落形成于殷商时期。村中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御路,原名黄路,全长3.5公里,宽4米,与涉县岭底村接壤。相传,此路始开于纣王西朝娲皇宫。纣王拨国银征用八百奴工,开修此路。能行对马双卒,当时实为奇观,故名黄路。黄路修成后,留奴工在此护路,居住点在东窑、西洞、东林等处,此地有活水沃土,地理条件较好,后逐渐发展成村。主姓有薛、孙、史、曹、陈、宋、赵、李、张、索、周、郝、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