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三批
行政区域:云南,文山,广南县
地址:文山州广南县者太乡未昔村委会上米哈村
米哈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的西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10公里。国土面积14.3平方公里,海拔139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300毫米。隶属者太乡未昔村委会;全村共有132户612人,均为壮族。耕地面积313亩,荒山荒坡面积113亩。村落依山而建,聚族而居,“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陡坡、不占良田”是他们的居住选址准则。建筑民居沿着坡地向上发展,将平坦地区留作农田,缓坡山垦辟为梯田,使得村落良田富足,原始的农耕文化在此延续,农田景观优美。2014年11月25日,米哈村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喻为研究壮族(骆越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米哈,壮语译为汉语,“米哈”——茅草;因居住的地方曾是茅草冲而得名;分为上米哈村和下米哈村。该村始建于清代,村落民居依山而建,村内古树参天,溪水蜿蜒盘行,良田环绕,民居藏于山间,风雨桥连接上、下米哈;村内古树苍翠,错落有致,步步入景,使得整村显得古朴厚重不失优雅,一山一水透露着壮家农耕文化。村落拥有众多的壮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村里除了每年都举行别具特色的节庆、祭祀等活动外,还保存着最原始的牛角舞、兵器舞、铜鼓舞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村民中还保存着最原始的自酿米酒技艺,春天来时,他们会三、五家作为一个整体,上山采集多达25种以上的草药配以谷子酿造米酒,其自酿米酒清香、甘醇,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当地有“酒乡”之称。
米哈村自古以林中大树作为村寨的保护树,俗称“竜树”。竜树周围的森林被视为“竜林”,竜林覆盖的山坡被叫做“竜山”。竜树、竜林、竜山和村民心中的信仰,形成了他们崇拜的“竜”,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认为“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也给人们带来财富的象征。由于爱山、护林、敬“竜”,族人们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寨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这种祭祀“竜”(森林)的虔诚及其保护山林的认真程度,实为壮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该村落房舍为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整个建筑精巧别致,干燥通风,便于看管畜禽和防贼盗,古时极有利于抵御野兽的侵袭,居住非常舒适。从建筑布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村中的“米哈神庙”引人注目。该庙面积有29平方米,位于村西王文兵家正前方,是村民向众神献祭祈祷风调雨顺的地方,庙门口两侧有两块嵌入墙体的石碑,碑体完好无损坏,碑文清晰完整,分别为乾隆三年十一月和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对米哈村寨征税公示,神庙是村民为保护祭祀场所,石碑使用空心砖修筑,上盖红色琉璃瓦片而成,神庙整体保存完好。
为更好地对壮族干栏式民居古村落保护开发,2016年上米哈、下米哈被列为异地搬迁项目,采取整村搬迁、集中安置。按照州委对广南提出建设“世界的世外桃源、乡村振兴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的定位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古村落保护的规划建设以及村内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对村内风雨桥、老人亭、古树、“酒泉”进行保护修缮,增设进村大门、风雨亭、环湖长廊、酒神广场、停车场、古村落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并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元素,成为壮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从而让人们留下历史的记忆,更看得见壮乡山水、记得住壮寨乡愁、留得住壮族乡情。
千百年来,米哈遗留传统的纺织工具,其传统的布料都是自己纺织的,米哈村不论男女的民族服装都用自己纺织的布料来制作。其男性传统服饰较为简洁,头裹黑佩巾,身穿黑色粗布对襟排扣上衣,下着黑色吊裆筒裤。以青紫色为贵,节庆时穿有银扣的深青紫色上衣,脚穿黑色圆口或尖口布鞋。妇女传统服饰则较为复杂,头部里层戴镶金嵌银的绣花额箍,外裹两端缀彩色缨穗的锦帕,上衣为青或紫色左衽细袖窄腰紧身短衣,领襟、袖口、下摆通常都要镶花边。下穿百褶长裙,有时为便于劳作,将裙摆收束扣于臀部,状如鸟尾一般。脚穿半高筒绣花钩鼻鞋,色彩对比强烈。其装饰品有发簪、耳环、项圈、项链、胸牌、手镯、手箍、各种挂坠等等,琳琅满目的色彩对比,再配以银饰,则光彩夺目。米哈侬人服饰的对襟衣下摆宽、脚边圆、左右两侧向上翘,以示鸟翅,下穿百褶长裙收束扣于臀部,状如鸟尾。上穿短衣,下着长裙,这种短衣紧胸能够充分展现人体形状之美,短衣与长裙形成面积大小分割,产生形的节奏变化,加上图案装饰,以显示美观。其服饰还出现了“牛耕田”的稻作观念和审美感情。妇女们佩戴的花头帕两端竖露于外,视之如牛角,表现出侬人像牛一样的勤劳、厚实的观念,这是牛崇拜的审美体现,也是稻作文明的延伸。
米哈村在千百年来的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聚居在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歌舞有“三月三”花街对歌、铜鼓舞、手巾舞、舂堂舞、草人舞、牛角舞、兵器舞等;特别是用水牛的角加工而成的“牛角号”,在通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就用牛角加工成一种传递讯号的重要工具。牛角号作为米哈壮家传统技艺之一,在通讯发达以后,牛角号也作为一种乐器传承了下来。村民们把它融入“手巾舞”中,作为舞蹈乐器。此外,“唢呐敬酒”是独有的一门绝活,也是招待贵宾规格最高的一种方式。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壮族的祭祀活动逐步减少,其祭祀舞蹈也逐步从原始的愚昧信仰中解脱出来,赋予了新内容,使这类舞蹈逐步演变成一种自娱性集体舞。如婚俗嫁娶、进新房、重大节日集会、空闲之日都喜欢打歌跳手巾舞,壮语称“拢宁董”“拢阿曰”“拢拉”“拢京那”等,各地称呼各异。壮族的“弄娅歪”活动,于2009年的8月26日被列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归类为杂技与竞技类。其传统习俗活动成为壮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鼓舞着壮族民众生产生活,团结和谐的信心和斗志,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实现完美的理想生活。至今还保存着最特有的千层粑、岜夯鸡、褡裢粑、板鸭、酸菜鱼、腊肉、花糯饭、粽粑等独具地方风味美食。其积淀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勤劳自食,向往自由、美好的信念,也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团结共荣的友好见证。
来源:广南县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