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第一批

行政区域:河南省,平顶山,郏县

地址: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该镇地质资源丰富。处域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 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43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

临沣寨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流向北汝河。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围长约1100米、高6米多的寨墙上有城垛800个。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东、西寨门由木板镶铁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

临沣寨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终年绿水长流。临沣寨的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时期古民居、宗祠、关帝庙融为一体,成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寨内现有159户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这些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

临沣寨的历史据资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南北朝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约466~527年)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柏水经(宝丰)城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此处的“水田村”即为今天的临沣寨,意思就是临着沣溪的寨子。也许是交通便利又属风水宝地的原因,长久以来一直有张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始),中原地区暴发瘟疫,人口锐减,山西洪桐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靠给张姓人家种田为生,同时也跟着张姓人家学会了编织芦苇席,并通过陆运和汝河水运将芦苇席和其他芦苇编制品贩卖出去。靠着聪明和勤奋,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为寨中大户,张姓人家反主为佃,靠给朱家种田为生,“张家埂”由此改名叫“朱洼寨”。至清道光和咸丰年间,四处奔波、见多识广的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迹,达到鼎盛,据说三兄弟分家时都是用抬筐来分元宝的。

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而为外人尊崇,但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非常担心。清咸丰末年(1861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商议扒掉土寨,建石寨。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内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土。为使寨墙坚固,红石条每一顺石隔一把石,中间空当用3~4块红石条顺着填满,再取土屯住夯实。寨墙内为朱洼村,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据说当年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放线,于是就“走”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弯弯曲曲的寨墙。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寨曾在抗战中发挥过作用。解放后在全国拆除寨墙的潮流中,由于恰逢洪水围困,为防汛需要寨墙得以保全。寨内现有居民600余口,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近400间。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在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一个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在全国也非常罕见。2001年,郏县成立了临沣寨开发办公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临沣寨进行保护性修复。

临沣寨共有3个寨门,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其中西北门因临沣溪而取名“临沣”,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寨门上方红石匾上有楷书“临沣”二字,下边两扇榆木大门上包的铁皮已锈迹斑斑,铁皮上“同治元年”、“岁在壬戍”的字样仍清晰可辨;正方向的南门叫“来曛”门,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东南门叫“溥(柏)滨”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

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设计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临沣寨南门一侧,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建筑专家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北京城里现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3间。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开始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拆除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临沣寨古寨才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