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四批
行政区域:福建,宁德,周宁县
地址:宁德市周宁县咸村镇川中村
川中村地属河谷小平原地貌,海拔81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达345天,光热,水资源丰富,具备理想的农业生态条件。
周宁建县时间短,有文字记载的史志资料大部分只溯源于宋代,而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川中村则肇起于唐朝,堪称周宁县古文明村落之首。
川中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早在唐代 就有进士出身的汤耳等。汤耳,字闻之,里渺村(川中村)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宣宗间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汤耳原居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携家眷迁至里渺,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汤耳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舍已田作寺田。此后,遣长子汤让迁梅山,次子汤谦迁孝悌,三子汤讲居川中,三兄弟互相提携,汤姓子孙世代繁衍,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庄得到开发。
据川中《汤氏族谱》所载,其始祖汤耳(字闻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生于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汤鼻举家迁至里渺兴居(今川中)。宣中间考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知县,汤鼻任晋陵州知州(其科名和政绩还待进一步考证)。兄弟辞官后回村垦荒种田、务农为生。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建凤山寺,造普济桥,积德行善,为世人所称羡。汤耳晚年遣长子汤让迁居咸村之梅山村,次子汤谦迁居玛坑之孝悌,三子汤讲留居川中,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汤氏望族。汤耳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享年88岁,墓葬川中南山岭。汤耳故居遗址现尚存一对唐代石狮,虽往历千余年雨雪风霜,总体保存完好,是其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该石狮之造型与福安廉村薛令之(开闽第一进士)故居门前的一对唐代石狮子完全相同,确认为唐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