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城区翟店镇寨上村

批次:第五批

行政区域:山西,长治,潞城区

地址:长治市潞城区翟店镇寨上村

寨上古村位于老顶山下,是潞城市最南端的一个村庄。村庄紧邻长邯公路(207国道),交通便利,南距长治市区13.2公里与太焦高铁为邻,西与长治飞机场仅14.3公里。

寨上古村东依老顶山与平顺县接壤,该村基本地处半丘岭地带,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平均海拔927米。这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物阜粮丰,是宜农、宜商、宜业、宜居的理想所在;也是潞城平原之乡唯一的窑洞村庄。现遗存古迹有:建于嘉庆年间的刘家大院、乾隆年间重修的观音堂、相传东汉年间的古寨遗址,以及民国年间的古窑洞院落。

寨上古村建村的来历,据资料记载与羌城村建村历史有关。《潞城市志》卷一建置《部分村名考》中这样描述,“羌城,相传东汉永初年建(107—113),羌族人民奋起反抗统治者,在该村建立了行政村。”东汉安帝永初年间,羌族人大规模入侵山西,侵扰长达十余年,随着战争的平息,一部分羌人定居到上党地区,其中潞城市南部是其主要居住地之一。

东汉时期,羌族人过羊头山来到百谷山下,顺着山势往北寻找他们理想的居住之地。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发现在百谷山的西北是一片草木茂盛、地平水浅的土地时,喜极而泣。这不就是羌族人漂泊多年要寻找的理想之地吗?往南就是郡城,往北有绵延的三垂冈为屏障,往西是涛涛的漳河,往东是山山相连的百谷山、老顶山、禹王山、卢医山,在此建设自己的家园是最美的理想之地。于是,羌人选择了羌城这个地方。他们凭借常年作战的经验赶跑了生活在这里的汉人,建立了自己的新城池,取名“羌城”。被赶跑的汉人只好往东上山,逃到了老顶山坡下。他们依山筑寨,高筑墙、深挖洞、修大门,建起占地十多亩的寨堡一处,取名“羌城寨”,后改名“寨上”。

羌族人迁至三垂冈一带后,常遭到当地政府军的镇压,他们只好放弃新建城池“羌城”北上,把目标指向太原。据《山西历史与人物》记载:“东汉时期,羌族人受到东汉政府的歧视和压迫,羌人起义,开始进入山西境内,活动于上党、河东等郡,到处与政府军交战,反抗政府的残暴统治。”羌族人离开“羌城”后,留给上党的不只是一座汉化的城池——潞城羌城村;还有一座军营,那就是沁县羌营村;一个寨子村,即“潞城羌城寨”,也就是“寨上村”。

羌族人走了,遗留在潞邑的“羌城”以及“羌城寨”、乃至上党一带百姓密集的羊民俗、羊文化、羊地名,却交织在这一地区。羌族,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造就了中国先古历史上大半的帝王诸侯,他们的后裔虽然没有在上党实现建政之梦,却与汉人相融留下了他们的羌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俗。

寨上全村188个院落中新建院120个,而废弃或闲置的不同时代的窑洞院68个180余孔窑洞,其中土窑洞45院,砖窑洞23院。这些窑洞大多沿沟崖依地势而开凿,规模大小不一,成为寨上村的窑洞群,也是翟店古镇的唯一窑洞聚集村庄。

寨上窑洞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家大院的窑洞,建于嘉庆年间。主院一进两院,该院的主建筑是典型的北方窑洞建筑风格,高大、厚重、宅阔,有一种粗犷的大气之美。东西两院围墙以一圆形门巧妙地结合起来,打破了北方典型的四合院风格,吸收了南方家园的简约之美。主房窗券上的砖雕装饰图案,雕刻细腻,刀法娴熟。尤其是窑洞顶烧制的砖雕斗拱,别具一格,不失北方宅院的豪放。院中的几棵古树,突现出主人的超然情趣。其次是上世纪不同年代的窑洞,不同的建筑风格写就了寨上窑洞发展的历史,沉淀着寨上人文风俗文化的记忆。

在潞城市“推进两个优化、实现二次崛起”的发展思路下,寨上村正努力打造“上党第一羌文化”的名片。即:在寨上村观看农耕用具,了解农耕过程,参与手工制作,体验传统技艺,欣赏羌族歌舞。寨上古村凝固历史的古寨遗址,将成为打造“上党第一羌文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