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

批次:第五批

行政区域:福建,龙岩,长汀县

地址: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

彭坊村,苏维埃时期称红光区。为长汀县童坊镇所辖村。1932年10月,汀东县成立后,彭坊(红光)隶属于汀东县。当年在彭坊村成立的红光区苏维埃政府远近闻名,被誉为“石灰水也刷不白的红区”。

彭坊村位于童坊镇北部,距离童坊集镇所在地9公里,通过603乡道与集镇相连,由南向北一字走向,闽江源流把村庄分割成东西两岸,南馆公路穿村而过。彭坊村交通方便,村中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三国时期因避战乱,彭坊始祖“四郎公”(福建入闽祖——福祥公第十二世孙,又是彭祖第一百三十一世孙),辗转中原,迁徙至此开基立业,繁衍生息。元武宗年间(1311)为彭坊鼎盛时期。张、魏、曾、肖、廖、龚等姓族群相继迁入,在此定居,而彭姓人口居多,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当时的一大望族。因此定名为“彭坊”,俗称彭屋。

民国时期彭坊村人民举起红旗参加革命斗争,并与同年7月建立“红光区”,是革命基点村。当时“红光区”辖12个村庄,后为彭坊人民公社。

彭坊村村落主体位于龙溪河南岸,东靠后龙山,西临童坊河,依山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伴随水路的发展,彭坊商贾云集,催生了彭坊古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壮大了彭坊古村的规模,古村的建设范围变大。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彭坊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居住用地的增长,主要沿童馆公路和彭葛公路两侧发展,也就形成了如今彭坊的三角形村落格局。

村落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街巷体系较为完整,传统设施活态使用,与生产生活有一定联系,格局体系中不协调建筑少,不影响整体风貌。彭坊村的形成、生长与发展和水系、公路的兴衰密切相关,从彭坊村的村落格局就可以窥见一斑。

彭坊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景观丰富,有客家祖人叶伏虎成佛的神圣道场——千年古刹“广福院”;有历史悠久的祖师庙;有神奇的千年菩萨古树王——南紫薇;有丹霞景观“龙藏寨”;有原始森林“卧虎山”;有明清遗风的“吊脚楼”;有湘西风情的“古街坊”;有世代相传的“闹元宵民乐队”;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汀客家刻纸龙灯”;有古汀州通往连城、宁化、清流的古驿道;古码头;石公;有苏维埃政府红光区办公所在地“大店哩”;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石桥(联姻桥)”;有红光区旧址和共产党地下联络站及红军驻地等历史文化资源。

彭坊村内有众多的历史风貌建筑,现存最早建筑修建年代为唐保泰年间,传统建筑群集中修建于唐代;其中县级文保单位1处,不可移动文物4处,已列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记范围。集中成片的传统建筑占地面积为1.5公顷,传统建筑用地面占全村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