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第五批
行政区域:河南省,商丘,梁园区
地址: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西街村老谢集村
千户红屋一寨聚
老谢集村可追述至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近两千年历史。名楚村;元代村庄内营姓、苟姓、谢姓为三大氏族,又因此地为集市,更名为营、苟、谢家集,简称谢家集民国时期置第九区(驻谢集),1949年改为谢集区,1958年以谢集、孙村集二乡的区域合并为谢集公社(驻谢集),同年底,谢集公社驻地迁往目前谢集镇所在位置,原谢集改称老谢集。
1958年建谢集公社,1983年设镇。1997年,面积57.4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西董楼、杨波楼、熊楼、三里、孙楼、朱庄寨、贾台子、张庄、尚楼、黄辛庄、叶庄、高楼、董千楼、王二保、常庄、付庄、彭庄、郭武庄、西街、肖庄、东街、宗庄、冯庄、王步口24个行政村,同年由原商丘县划归梁园区管辖。后辖叶庄、史庄、西董楼、彭庄、付庄、宗庄、王步口、常庄、尚楼、张庄、黄辛庄、杨波楼、孙楼、贾台子、肖庄、冯庄、朱庄寨、熊楼、三里、王二保、高楼、郭武庄、董千楼25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老谢集其中一个行政村。
春秋战国时期,在宋国境内的谢集已有人口聚集。后来宋国被齐、楚、魏瓜分,谢集并入楚国。随着楚人的迁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村庄有了楚村这个名字。到了宋金时期,谢集被称为古楚村。到了元代,由于管、苟、谢三大姓为村中望族,且村内有集市,谢集便被当时人称为管苟谢家集,简称为谢家集。此村名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地理位置
老谢集村位于商丘市西部偏北,谢集镇东部;距商丘市城区13公里,谢集镇3公里。东距商周高速约7公里;南距战备路约1.2公里,距G310约3公里;北距谢曹线约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二、行政管属
老谢集村属于梁园区谢集镇,辖东街、西街两个居住片区,共包含东街组、杨庙、北街、沈波楼、小郭庄、陈庄、北街东、南街组、西街、谢楼、赫楼、管楼12个村民组。
三、自然条件
1、气候
老谢集村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天气多,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且日照时间长,冬季寒冷少雨雪。最寒冷月份平均气温为-9℃,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7℃,平均无霜期206天,有霜期159天,年平均降水量711.9mm,主要集中在6-8月。
2、地貌、地质
谢集镇老谢集村地处黄淮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自古就是重要的农耕区。
3、水文、土壤
老谢集村地处淮河流域,村内多坑塘,大气降水补给丰富,地下水位埋深为8米,属于浅水,总体来看水量丰富、质地好、埋藏浅、补给快、易开采。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植物生长及农耕。
4、植被、动物
老谢集村村内主要树种有杨树、桐树、榆树等,泡桐资源丰富。其余植物多为自然生长类植物。野生动物种类较少。
四、村落面积、布局
老谢集村村域面积为5.7平方公里。村庄格局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村庄由环村寨河为环带、十字街巷网络为骨架、西为民国学堂、东为吕祖庙、内部坑塘为四个组团中心形成四个居住聚落等要素构成。
其整体布局为:一村(谢集村)一环(环村寨河)二街(村内十字街)四落(四个居住聚落)空间结构形态。从整体来看,村庄布局紧凑,融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