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府文化展

展览时间:2008年8月至今

展览地点:银安殿正殿

展览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清代的封爵制度”,第二部分为“王府的建筑和规制”,第三部分为“身系国家的大清王公”。让观众从封爵制度、王府和王公的政治、军事、外交作用来初步了解清代王府文化。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史称其制善。清兴,诸子弟但称台吉、贝勒;既乃学明建亲、郡王,而次以贝勒、贝子,又次以公爵,复别为不入八分。盖所以存国俗,而等杀既多,屏卫亦益广,下此则有将军,无中尉,又与明小异;诸王不锡(赐)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视明为尤善。然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与明所谓不临民、不治事者乃绝相反。

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康熙间,出讨三藩,胜负互见,而卒底荡平之绩。其后行师西北,仍以诸王典兵。雍正、乾隆谅闇之始,重臣宅揆,亦领以诸王。嘉庆初,以亲王为军机大臣,未几,以非祖制罢。穆宗(同治帝)践阼,辍赞襄之命,而设议政王,寻仍改直枢廷。自是相沿,爰及季年,亲贵用事,以摄政始,以摄政终。论者谓有天焉,诚一代得失之林也。

——《清史稿·诸王列传》

清代的封爵制度

第一单元:封爵制度的确立

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定族名为满洲,崇德元年定国号为大清,对有功的宗室正式封爵。清朝定都北京后,逐步完善了封爵制度,定爵位为十二等。宗室取得爵位有四种途径,即功封、恩封、袭封、考封。封爵的宗室通过服饰、器用等来体现其尊贵的身份。清朝吸取明朝封藩建国的教训,对宗室采取封爵不赐土,只在京城赐府,并且不许受封的宗室擅自离京的政策。所有王公聚集京城,在北京居住的王公贵族,以王府为中心,形成了特有的王府文化。

第二单元: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清代初期,宗室成员率兵征战,开疆辟土,有开国之功。皇帝因功封王,其中功勋最卓著的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来,雍正时期的怡亲王允祥、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奕和光绪时期的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也被恩封为“铁帽子”王。这十二位“铁帽子王”及袭封的后代对清朝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国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府的建筑和规制

第一单元:京城王府的分布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被旗人占据,除特例外,王公府第全部建在内城。顺治时期,最显赫的睿亲王府和礼亲王府分别建在皇城的东、西两侧。为上朝方便,一般王公府第都建在皇城周围不远的地方。晚清时期,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地区成为显赫王爷的聚居地,著名的晚清三大“铁帽子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的王府就位于这一地区。

第二单元:王府的规制和建筑特色

宗室受封爵位后,皇帝赐府,府邸由内务府监修。清代王府的府邸有相对固定的建筑格局。王府坐北朝南,一般分为中、东、西三路,并选择一路为主轴线。清朝《大清会典》对王公府邸主轴线的建筑有严格的规制,对大殿的基高、开间数量、用瓦颜色、彩绘图案、门钉多寡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对擅自超越本爵位的建筑规制行为,将按逾制罪查办。王公府邸主轴线的正门叫头宫门,门前立一对石狮,石狮所在的院落被称作狮子院。王府主轴线上的建筑模仿皇城,正殿被称作银銮殿,其后面是神殿,为满族王爷举行萨满教祭礼的场所。其他两路是王爷和家属生活的地方。在三路院落的最后面是一座较长的两层楼建筑,被称作后罩楼。王爷还在府邸的后面或两侧建有精巧别致的花园。王府的建筑十分重视内外檐的装修,其彩画、雕刻、门窗、隔断、天花等精美异常,是清代建筑的瑰宝。

身系国家的大清王公

第一单元:王公的军事、政治作用

清朝王公多为辅佐皇帝管理国家大事、掌握国家政权的核心人物。在秘密立储制建立前,一般由佐命诸王商议立帝之事。皇帝年幼,也由王爷摄政或议政。军机处成立后,许多王爷担任过军机大臣。在内忧外患、政局复杂的晚清时期,王爷是主持朝政和外交事务、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清初的王公大多弓马娴熟,具有尚武精神,在入关前后,他们带领八旗兵四处征战,所向披靡,为清朝马上得天下立下了赫赫军功。康熙、雍正时期,王公纷纷统兵削藩、平叛,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乾隆朝以后,王公武功废弛,几无建功疆场者。光绪时期曾创办陆军贵胄学堂,培养宗室的军事才能,该学堂毕业的一些王公在清末执掌了全国的军事大权。

第二单元:王公与外交

咸丰十年(1860年),在恭亲王奕訢的奏请下,清政府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恭亲王奕訢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28年之久,主持邦交、通商,签订条约,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造船、造兵器、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等等,对中国步入近代化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更名为外务部,列各部之首,置总理亲王,由庆亲王奕劻总理外务部。晚清时期,王公频繁出国访问,王公女眷也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