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

山西河津古称“龙门”,北宋时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改名河津。河津位于黄河与汾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北依吕梁山,有丰富的瓷土和煤炭资源,自唐代起,瓷器生产历千年不绝,留下了大量传世瓷器。公元12世纪前后的宋金时期,河津因靠近政治中心开封,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瓷器生产达到鼎盛。2016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河津固镇宋金瓷窑遗址,不仅填补了这一地区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为国内外相关瓷器文物找到了烧造窑场,而且揭示出完整的制瓷产业链,为研究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装烧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中国陶瓷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的指示精神,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河津瓷窑的生产组织水平大为提升,实现了商品化量产,产品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远销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本次展览展出河津窑址出土文物150余件组,以及全国各地著名收藏机构的传世瓷品80余件,分为瓷耀龙门、匠造瓷艺、瓷韵雅趣、瓷业流布四个单元,全面呈现河津窑址的考古发掘、制瓷工艺、装饰手段和人文内涵,以及制瓷业的兴衰和商品流布情况。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各异、装饰独特的瓷枕,特别是诗书题材装饰的瓷枕,书法考究、内容典雅,极具文人气韵,体现了这一时期精湛烧制工艺和高雅审美意趣的充分结合。展品中北宋细白瓷的简约素雅与金代装饰瓷枕的多彩多姿形成鲜明对比,直观表现了宋金制瓷风格的突变分野。同时,展览还通过情景还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再现制瓷作坊、瓷窑炉、水井等考古遗迹场景,力求打造全景式、深学术、宽艺术的完整呈现,在中国陶瓷考古的学术推广、社会化宣传和艺术欣赏相结合方面实现新的探索。

山西河津,古称龙门,也是商周时期耿、翼等国的辖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河津固镇瓷窑址的发掘及重要发现,是山西乃至全国陶瓷考古的一次重要突破。固镇瓷窑址发现的制瓷作坊、窑炉等相关制瓷遗迹,填补了山西地区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制瓷产业链完整,为研究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装烧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窑址内出土瓷器品类多样,装饰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北宋细白瓷的简约素雅与金代装饰瓷枕的多彩多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宋金制瓷风格的突变分野,为陶瓷考古及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比对资料,也为国内外相关的瓷器藏品及出土品找到了烧造窑场。同时,对研究河津窑的瓷器外销亦有重要价值。

河津窑作为晋南地区重要的制瓷窑场之一,历史悠久,自唐五代以来就有瓷器烧造。随着2016年河津固镇窑址的抢救性发掘,逐步揭开了这座千年窑场的神秘面纱。

宋金是河津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莫过于北宋的精细白瓷和金代的装饰瓷枕,特别是金代的装饰瓷枕,在造型和装饰上均独具一格,作为同类产品中的翘楚之作,代表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河津窑工在借鉴周边窑场技术的基础上,非常注重在文化、艺术、造型、装饰、色彩方面的重塑,并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大胆沉稳的剔花填黑彩技艺、超凡脱俗的黑地白粉书法、纯熟秀雅的三彩运用,使得河津窑在造型装饰、书法艺术、色彩呈现等方面,独具匠心。

图文来源:国家博物馆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