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艺求工—乐清细纹刻纸艺术联展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5日—2021年8月15日

展览地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主办单位: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

指导单位: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协办单位:乐清市二轻工业联社、乐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乐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支持单位: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乐清市剪纸研究会、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乐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乐清市中心幼儿园

展厅效果图

一、序厅

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人们的生活,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浙江乐清细纹刻纸,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它是将龙船花和鞋花、窗花、刺绣花相融合,形成的新的工艺美术品种,因其刀法细腻,图案细如发丝,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典型地方特色,作品精致典雅,精美绝伦,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 

二、源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乐清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风景秀丽的雁荡山麓,傍依瓯江,濒临东海,隶属温州辖区。乐清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乐清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 “(逢元宵)里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与民同乐。”剪彩即剪纸,这是最早的乐清剪纸起源的文字依据,由此推算乐清剪纸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乐清剪纸种类丰富,有鞋花、枕头花、肚兜花、窗花、墙花、礼花、喜花、灯花(龙船花)等,或用剪刀剪、或用刻刀刻,技艺精湛,世代相传。

20世纪50年代,一些美术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刻纸创作,他们以花鸟、人物、风景等传统为题材,与几何纹饰的灯花(龙船花)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剪纸——乐清细纹刻纸。

首饰龙

乐清首饰龙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又称龙船灯,系当地春节活动的船型龙灯,用于游行祝福。每年元宵,人们扛着龙船灯敲锣打鼓,唱着吉祥的颂词在各村各家门前巡游,后把龙船灯集中在庙宇焚化,称之“收殇”、“送龙上天”,让“海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出海行船顺风、渔业丰收。巡游时,首饰龙被抬在队伍之首,又因其周身极尽华丽的装饰,故名。2007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龙船花

明《岐海琐谈》中记载, “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

乐清地处沿海,细纹刻纸就是在海洋文化孕育下诞生的。出海风险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龙神、谒求风调雨顺的活动与故事不断丰富,龙图腾已成为当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节,村村可见“龙船灯”(也叫“首饰龙”)的民俗表演活动。龙灯,形如船,又称龙船灯。龙船灯上装饰的灯花,图样以几何纹饰为主,用刻刀刻制,俗称“龙船花”。随着“龙船灯”活动年年频频出现,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民间艺匠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造,使细纹刻纸的技法开始熟练,纹样开始精细。反映出当地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蓄兴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龙船花以几何纹饰构成平面图案,构图以竖式为主,典型纹样如龟背纹、鱼鳞纹、波浪纹、双鱼鳞纹等,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和象征寓意。

 

乐清细纹刻纸从龙船花演变而来,融合了鞋花、窗花、刺绣花等元素,于20世纪50年代,由乐清文化局副局长张龙光和乐清文化馆馆长包珍存提出,被正定名“乐清细纹刻纸”。第一张乐清细纹刻纸《八角双鱼》诞生于1955年,由柯拯民设计、陈朝芬刻制。

八角双鱼,柯拯民设计,陈朝芬刻制,是乐清细纹刻纸经典作品。作品长宽各12.5厘米,精致小巧,外面一层刻有松树和葡萄,寓意多子多孙;第二层刻有六种不同纹饰,增加画面装饰效果;第三层中心刻有双鱼,边刻如意结,鱼和如意寓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整幅作品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作品内外边框均为八角形,突出双鱼,故名“八角双鱼”。

 

 

三、发展——江山代有人才出

乐清细纹刻纸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产生以来,经历过辉煌和高峰,也走过萎缩和低谷,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迎来了新的发展。一代一代的细纹刻纸艺人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逐渐将细纹刻纸推向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细纹刻纸以纸为料,用刻刀在方寸之间刻出了最精湛的技艺,即在鲁班寸面积里刻出52根线条,条条细如发丝。(鲁班尺长46.08厘米,尺间有八寸,每寸5.76厘米)

细纹刻纸发展脉络

20世纪50-60年代:产生并得到发展。

成立的五人刻纸小组与专业美术设计的人才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乐清细纹刻纸得到了发展。

五人刻纸小组

1955年2月,由陈朝芬、余忠汉、余忠澄、余忠杨、陈邦舫五人成立刻纸小组,陈朝芬担任组长。乐清细纹刻纸生产,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柳市镇、乐成镇、翁垟镇等。

20世纪70-80年代:迎来高峰。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乐清细纹刻纸创作,人才辈出,作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商场和工艺品商店都有销售,而且远销海外,为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创作生产迎来了高峰。

20世纪90年代:渐入低谷。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工艺美术行业受到了工业化、机械化的冲击,从业人员减少,乐清细纹刻纸的发逐渐萎缩,渐入低谷

21世纪:新的发展。

1997年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实施后,工艺美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重视,乐清细纹刻纸迎来新的发展。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林邦栋金鸡报晓细纹刻纸

39.5*34.5cm

我国历代就特别重视鸡,并视之为吉祥物,俗称它为“五德之禽”: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这件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邦制,作品画面布局结构、疏密关系、虚实关系、大小关系,都处理的有条不紊,每只鸡都表现得活泼可爱,寓意合府安康、大吉大利。 

 

四、传承——望处有山皆入画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自然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细纹刻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类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手拿刻刀,以传统吉祥图案为基础,结合龙船花的几何纹饰元素,创作了一幅幅精细绝伦的作品,描绘了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记录了特色鲜明的风俗民情,解读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生活和工艺美术的热爱。

卢发良金钱妹乐音清扬细纹刻纸

42*28cm

乐清,意为“乐音清扬”。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极谏,被废为庶人,学道成仙,骑白鹤,游三山五岳。游至箫台山顶垒石弄箫奏乐,引来群鹤飞舞,故名乐清。这件作品就是根据传说创作的。然传说存疑,实则乐清旧名为乐成,东晋宁康二年(374)从永嘉郡永宁县析分置县,后梁开平二年(908)由吴越王钱鏐奏改乐清,沿用至今。

余忠汉松鹤细纹刻纸

10.7*13cm 

古时,人们称鹤为仙禽,有千百年之寿;松为常青树,寓意长寿。这幅作品,四角边框刻制松树,内层刻几何纹饰,主图刻松鹤。整幅作品层次丰富、布局合理、鹤的造型更富动感。

 

林邦栋忠孝节义细纹刻纸

37*37cm

忠孝节义是中华传统美德,马为主人舍身忘死,驰骋沙场尽显忠;小羊跪乳以尽孝;虎在配偶上从一而终,贞节堪称兽中楷模;犬不论主人富贵贫穷,时时与主人相随,人称义犬。这件作品四角和边框刻有四季花卉,内层八角边框刻制复杂多变的几何纹,生动衬托出马、羊、虎、犬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

陈余华九龙呈瑞细纹刻纸

35*35cm

根据古代铜钱构思造型,画面中有九条龙进行阴刻绘制。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条龙造型不同,中间还有五十多种细纹图案组成,外围四角有蝙蝠组成。铜钱古名泉,泉和全同音,蝙蝠衔古铜钱,寓意福寿双全。此件作品立体感极强,刻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陈余华十二月令细纹刻纸

32.5*32.5cm

十二月令细纹刻纸描写了温州人在一年十二个月中主要的民俗活动: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晒霉毒(又叫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琢;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这首温州人家喻户晓的民俗童谣,短短不到一百字,归纳了一年的时节轮换,展现了十二幅充满传统生活情趣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

 

五、创新——总把新桃换旧符 

乐清细纹刻纸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继承和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吸收现代绘画手法,保留传统又不囿于传统,都在这方寸之间,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卢发良核心价值观细纹刻纸

42*42cm

余忠惠双鱼吉庆观细纹刻纸 

12*20cm

周是一春牛图细纹刻纸

44*30cm

伍温敏雁荡山细纹刻纸

15*18cm

图文转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