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长河——中国大运河文化主题展

千百年来,大运河不断经历着开凿、通运、淤塞、疏浚。有些河道、桥梁、堤坝、船闸、码头等本体早已湮没地下,不见踪迹。如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它的流经路线曾一度争议不断。直到1999年安徽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才得以“辨其形,识其所”,让沉睡在地下的运河重现,使消失的遗迹“活起来”。


柳孜运河遗址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清理出石构建筑、木质沉船、瓷器、铜钱等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为了解、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有力证明了隋、唐、宋三个朝代期间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路线、航运方式、货物运输等重要历史事实。柳孜运河遗址是中国大运河遗址考古的重大新成果,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唐宋时期,运河沿岸民众的日常生活是一番怎样的图景?历代的文人诗词、画家画作,呈现的往往是一幅幅“凝固幻象”的运河生活。而运河考古出土的陶器、瓷器、骨器、木器等日用器物,承载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运河故事,体现唐宋时期运河岸边的风土人情、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记载着沿岸民众的家庭生活、手工生产、休闲娱乐和商业贸易。


大运河贯通后,商贾云集,百货辐辏,成为南北物货流通大通道。运河沿线工艺美术因运而生,因运而兴。四通八达的交通、市镇经济的繁荣和持续旺盛的消费,刺激了沿线丝织、瓷器、玉器、漆器等工艺美术的发展。


本次展览的展品,包含陶瓷器、金属器、玉器、漆器、丝织、竹木牙角、纸质类等等。这些展品,或背后有着丰富的运河故事,或有着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漕运与商贸通道,也是一条人员往来通道。频繁的交流,大大丰富了运河沿线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也对沿线的生活风尚与信仰习俗等精神生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厅中设计了一条运河集市,有绸缎庄、酒肆、茶馆、运河人家、码头、剪刀铺、扇庄、竹木器店、杂货铺、药店等,集中体现运河沿线的日常生活和风情百态。


信息来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