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唐观始建于唐,现存清代老君殿一座,硬山灰瓦顶。殿内存有唐代石雕造像,像高2.80米。须弥座上刻有“大周隆唐观敬口元始,长寿二年(693年)十月十五日毕工谨记”。观内另存唐代碑刻两通,清代碑刻一通。
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梦山摩崖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北阳乡南窑15千米的云梦山,摩崖主要分布在云梦盆地的崖壁、水帘洞口、孙膑洞两侧、毛遂洞、舍身台、上圣庙、小峰门、五里井方圆10华里之内,有元、明、清各代的摩崖题记和摩崖碑刻大小共计220品,碑刻33块,另有孙膑洞、毛遂洞、道教石塔、玉帝庙石牌坊、倒坐观音、将军庙、五里井石窟等。
彼岸寺碑(经幢)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黄河路西段第一实验中学院内的苍松翠柏之中。因其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其身形似古塔,且以古朴篆书刻其上,故称龙塔古篆。又因其建于原彼岸寺内,且为记载彼岸寺兴衰始末及佛家传经之事,史称“彼岸寺经幢”。
南北朝时期造像碑石刻,北齐天保元年刘氏家族所立造像碑,曾建筑碑楼寺,称刘碑寺。刘碑寺造像碑,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
建于公元1356年,是元朝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元朝初期,唐兀公随皇嗣南征,后带军籍来此做地方官。他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人民爱戴。
邓颖超祖居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中路贡院街白云巷内,是原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祖父及父亲居住的地方。祖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两进,现存清代建筑房屋30多间,为两个独立四合院落,建筑结构严谨,格扇门窗古朴典雅, 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南方特点的清代建筑。
刘青霞故居是刘青霞在开封的住所,建于清朝光绪六年(1880),是典型的清式民居四合院。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
河南省开封市内前营门街。原是清末废除科举后开封第一所官办大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指挥部曾设此。1925年,萧楚女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于此。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三所。
吕潭学校旧址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爱国将领吉鸿昌创办,故又称吉鸿昌学校。原校舍整齐,设备齐全。1938年黄水泛滥后仅存房屋25间。建国后多次拨款维修。现有教学楼、宿舍、办公室保存较好,包括小学和初、高中部。
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原是闵氏宗祠,坐北朝南,背靠太平寨,面临一条小溪,门前有两株枝繁叶茂的古枫树。该祠建于清咸丰元年,系砖木结构的南方民族建筑形式,占地面积316平方米。布局为前后两排,每排5间,与东西各两间耳房构成“四水归池”的天井院,院内地平用条石砌成。
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贴廓巷。旧址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抗日战争前夕,一直由庄氏家族使用,抗战爆发后庄氏家族举家迁徙。1938年10月,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机关驻此院,至1942年2月撤离。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不仅是重要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还是一处保存完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带有浓重豫西特色的、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