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碑由青石雕成,碑身为一块整体的石料,高5.6米,碑身宽1.57米,厚0.5米。正面碑额上雕有双龙,刻有“大观圣作之碑”六个楷体大字。碑身四周刻有卷龙缠枝牡丹图案,中间刻有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共1021字,现残缺62字。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俗称风动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巨碑石刻。立于唐永泰元年(765年)。通高6米,宽2.5 米,厚0.48米,龟趺座,双龙抱额,造型雄伟,刻工精细。篆额“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文阴刻楷书29行,共1398字,现存1007字。内容系颂扬当时成都军节度使李宝臣“功德”之辞及立碑人姓名、官职等。书法遁劲潇洒,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是豫北冀中南地区最富有明显地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为3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该遗存的发现,不仅大大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而且为进一步探讨该遗存同磁山文化渊源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2006年石北口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国保,据地层关系划分为新石器时代第一期遗存(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第二期遗存(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700年)、新石器时代第三期遗存(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2000年),该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祭祀场等完整的房屋遗迹10余座,出土遗物包括天然石块、石料、各种类型的石制品、陶器残片、陶刻面具、胡桃等500余件;该遗址对研究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钓鱼台遗址,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南北长380米,东西长180米,台中间相对高度为8.4米,文化层厚度为0.3米至1.8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钓鱼台遗址为掌握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河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西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商代中期已经有了城市、文字和大型祭祀场所,进入了文明时代,已经掌握了冶铁、酿酒和纺织绉丝的技术。纺织工艺水平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的麻布相当,而年代却比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早1000余年
第六批国保,属于商代文化遗址群的一部分,分为东先贤村南文化堆积层区、村北文化堆积层区,除局部为战国时期堆积外,主要为商代堆积,文化层厚50-200厘米,有些地方厚达300厘米,对研究商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