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太子碑,作者武则天,唐朝女皇帝。位于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碑文创作于699年,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
崇唐观始建于唐,现存清代老君殿一座,硬山灰瓦顶。殿内存有唐代石雕造像,像高2.80米。须弥座上刻有“大周隆唐观敬口元始,长寿二年(693年)十月十五日毕工谨记”。观内另存唐代碑刻两通,清代碑刻一通。
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梦山摩崖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北阳乡南窑15千米的云梦山,摩崖主要分布在云梦盆地的崖壁、水帘洞口、孙膑洞两侧、毛遂洞、舍身台、上圣庙、小峰门、五里井方圆10华里之内,有元、明、清各代的摩崖题记和摩崖碑刻大小共计220品,碑刻33块,另有孙膑洞、毛遂洞、道教石塔、玉帝庙石牌坊、倒坐观音、将军庙、五里井石窟等。
彼岸寺碑(经幢)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黄河路西段第一实验中学院内的苍松翠柏之中。因其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其身形似古塔,且以古朴篆书刻其上,故称龙塔古篆。又因其建于原彼岸寺内,且为记载彼岸寺兴衰始末及佛家传经之事,史称“彼岸寺经幢”。
南北朝时期造像碑石刻,北齐天保元年刘氏家族所立造像碑,曾建筑碑楼寺,称刘碑寺。刘碑寺造像碑,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
建于公元1356年,是元朝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元朝初期,唐兀公随皇嗣南征,后带军籍来此做地方官。他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人民爱戴。
唐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始游洞中,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书于石壁,三游洞由此得名以来,历代名家雅士、迁客骚人纷至沓来、控踪寻幽,争相记诗赋文。洞中现存宋至民国题刻43方,其中宋代题刻12方、明代2方、其他3方,其中有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苏轼诗碑刻、明历六年(1578年),夷陵知府匡铎重刻白居易《三游洞序》以及冯玉祥石刻“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
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造像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两湖地区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在我国南传的重要历史遗存,为研究当时鄂西与中原地区之间和川鄂湘之间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因景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道德文章,改名“东坡赤壁”。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始建于宋元时期。历经战火,建筑物屡毁屡建,现存建筑物大多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修,占地3.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1平方米。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保存了历史原貌,对于研究北京故宫修造历史、材料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由于楠木处于濒危,摩崖对于楠木原始生长情况和区域提供了难得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