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千佛洞,四大石窟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
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麦积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十六国西秦时期,距今1600多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等朝代,现存窟龛216个,共计造像815尊,壁画约1000平方米,各类佛塔56座,馆藏文物438件。特别是169窟发现的现存国内最早的造像题记——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墨书造像铭文和留存于窟内四壁的大量西秦时期的造像与壁画,为炳灵寺石窟的最早开窟年代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也为我国石窟早期造像的断代起了标尺的作用。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
北石窟寺包括寺沟、楼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鸨崖和石崖东台等5个部分,南北延续3公里。是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与平凉市泾川县南石窟寺为同时代开凿,南北对应,故名。
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与庆阳北石窟寺,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现存5窟,均座北向南。
揭开华夏文明八千年起源。刷新了中国六项考古之最,即,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对于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上游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马家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及黄河上游地区史前诸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玉门关遗址,又名小方盘城,是西汉玉门都尉治所遗址,关城周垣尚在,方形,夯土修筑,现存关城城墙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高9.7米;河仓城,又名大方盘城,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等给养的军需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