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我国石刻宝库中围绕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为主题,自成风格、自成体系的又一重要的瑰宝,从文学体裁上,它含有诗、词、赋、散文、经文、楹联、公文等;从书法艺术上,有楷、篆、隶、行、草各种书体;从绘画艺术上,有人物、花鸟、山水、动物等。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位于滁州市琅琊山,时代为唐一民国。主要分布在琅琊山的琅琊寺、醉翁亭一带,大致可分为摩崖石刻与碑刻两种,据统计现存有300多块,系自唐至民国初年历代名人所镌刻,其中有唐代吴道子画像碑、明代金刚经碑等。是研究琅琊山历史文化及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琅琊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我国石刻宝库中围绕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为主题,自成风格、自成体系的又一重要的瑰宝,从文学体裁上,它含有诗、词、赋、散文、经文、楹联、公文等;从书法艺术上,有楷、篆、隶、行、草各种书体;从绘画艺术上,有人物、花鸟、山水、动物等。
齐山方圆仅2.5公里,海拔87米。呈南北走向,形如伏虎。山上怪石嶙峋,洞穴深邃,奇境藏幽,素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美誉。从唐代以来便成为游览胜地。如唐代的李白、杜牧,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陆游、包拯、朱熹、岳飞,明代的王守仁、冯叔吉,清代的赵国麟等都曾刻石记游,先后留下了200多处摩崖石刻。因山石为凝灰岩,剥蚀风化严重,再加上本世纪50、60年代的人为破坏,目前留存仅有百余处,其中有姓名可考的近60处,集中于奇隐岩、小九华一带。石刻中最早者为宋代,最多为明代,清代次之。齐山摩崖石刻,绝大部分为阴刻。少者2个字,多者百字,书体真、行、草、隶、篆齐全,各具风格。有运笔清秀流畅,笔画园熟遒媚;有书体瘦长挺拔,笔锋劲利刚健;有点画平直的“蚕头燕尾”,凝重而有韵致,方中有圆,寓巧于拙。刻工精细,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