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遗址东距县城1.5公里,遗址高出河床约2~3米。遗址面积2.6万平米。先后发掘出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刮削器、陶罐、陶鼎、陶碗、陶盂、陶锉以及墓葬区、房屋遗址,并有鹿角、兽骨等。据鉴定,遗址距今7000年以上,处于母系社会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专家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较可靠的线索”“是联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将西乡县李家村遗址正式命名为“李家村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标志。2006年5月25日,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首岭遗址是我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是我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也是先民生活过的地方。是一处保存较好,内涵丰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心在龙泉中学院内。宝鸡七千多年的历史,是从这里算起的。北首岭遗址发现的文物和村落遗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东龙山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到少量夹砂红陶、褐陶、灰陶和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等。属仰韶文化及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2006年05月25日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横阵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经考古队三次发掘,确认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叠压并存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的各类陶器280件。其中有饮食器钵、碗、盆、盘、杯等;有汲水用具小口尖底瓶;有盛储器陶罐等。这些器皿造型美观,有的表面还描绘有彩色的几何图案,色彩和谐,古朴优美,充分显示了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工艺特点。2006年05月25日,横阵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之际,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存。2003年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周原考古队,在凤凰山南麓发现多处建筑基址、贵族墓葬、夯土围墙、铸铜和制陶作坊等遗址。2006年5月25日,凤凰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崖城址位于清涧县李家崖村的无定河与黄河交汇处山梁上,体现的文化称作“李家崖文化”或“鬼方文化”,存在于商代晚期与西周初期。李家崖古城很小,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该城三面环无定河,小城依无定河而建,在不能以无定河岸为天堑的东西两侧修筑了城墙。城墙基宽9米,高过3米,内外两层。此城的土石结构在我国已发现的早期古城中尚属首见,这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城址和北方古代民族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不详。遗址内采集有陶片,以泥质及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多见线纹、绳纹,器形有尖底瓶、罐等。属仰韶文化遗存。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03、车马坑17座。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一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
杨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眉县马家镇,为周代古遗址。文化层厚1米以上。1983年发掘了三座土坑墓,出土有铜鼎一件及陶器、石器等,共存35件,属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存。1972年5月28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大鼎,轰动全国考古界、史学界。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18件西周编钟、S钟,其中编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套西周晚期编钟,对研究西周的乐器和礼乐制度有着重要作用。2003年1月19日,杨家村窖藏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建国以来出土西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2006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门寺约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创建于东汉桓灵之间(2世纪中期),弘盛于唐代,为李唐一代安置释迦牟尼真身指骨的四大著名寺院之一,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南北朝至清代古遗址。法门寺砖塔,塔高46米,共13级,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长50多米。法门寺占地1.06万平方米,自南而北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大雄宝殿等,仍为唐代塔院建筑布局。寺内存唐至清代碑碣十余通,宋元以来佛经653卷,佛像106尊。2006年5月25日,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杨家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置州于此,至北宋乾德初。麟州故城分内、外城,外城周长约4公里,东、南、北设三门(内城亦设南、北两门),西面临绝壁。当年为保证军民饮用水,城内东北挖有井二口,一口略大,周8米。东门外原有真武庙,城东南约70米处古时有大松两株,宋时以此称神木寨。元以寨命县名。今存城垣遗迹。曾出土面纹瓦当及铜、石器物。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的聚落遗址。房间多为单间小屋,反映出私有制个体家庭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土各类器物2000多件,其中一件青铜模铸刀具,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
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不仅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