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据康熙《汾阳县志》记载,该塔由明天启二年进士汾阳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率众集资捐助而建。该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84.93米,为山西现存砖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平面为八角形,青石须弥座,塔身为砖砌。内为空筒式构造。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13层,外廓每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组成的檐相隔。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廓式阶梯塔道相通。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至此,文庙已有殿、亭、祠、廊、池、桥、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规模颇具。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建筑为清代所筑。
第六批国保,据记载,寺建于北魏,为北魏文成帝第四女诚信公主所建,故名公主寺。明弘治十六年重修,清代、民国期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过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所建。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韦陀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伽蓝殿、马王殿、财神殿、二郎殿,寺院东南隅有奶奶庙、戏台,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
第六批国保,现有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组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王家大院是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而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建筑风格。
第六批国保,是一座城堡式古老村落,依山傍水,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遗构。郭峪城是为避难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祯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楼” ,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计七层,高33.3米。村中现存碑碣一百余块,不仅文字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史实。
始建于明代,寺依山势上下叠建而起,共有8层,现有砖砌窑洞37眼,砖木结构房舍49间、古戏台一个、凌泾塔一座。凌泾塔位于龙泉寺之东约100米处,砖砌笔尖式,高13层,约25米。塔上嵌碑,书有“凌泾塔”,为傅山先生所题。
第六批国保,俗称凤山道院。创建于宋,是为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毁,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间进行过较大维修、扩建。道院分上下两院,建筑依山就势,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
创建于明朝末期,建成于清朝中期,整座建筑从北向南,东西并排有3个穿堂大院,内套15个小院,共有房屋287间,鸟瞰为“寿”字型,附属建筑西花园建有地下厨房,地面建造餐厅,附带建有长廊及正楼,其中有房屋近百间。三多堂院落宽阔明亮,其中的四层楼建筑高约21米之余,其中砖雕、石刻、木雕图案清晰细致,形象逼真。曹氏民居建筑群,以砖结构为主,木构建筑用材较大,梁枋坚实。东院建筑简朴;中院时代较早;西院雕作精细。
据寺内碑记创建于唐开元六年,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葺扩建,现存为明清建筑,是太谷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坐北朝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由两进院落组成。寺前立砖构“福”字影壁,其后为一间山门与戏台相连。戏台、三佛殿、毗卢殿、钟鼓楼、配殿等数十座建筑均有年代可考,保存了明清风格。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汉代,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重建。寺院坐西朝东,现存过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积为1144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蓝琉璃剪边,施五踩斗,正殿和过殿内有彩塑13尊。正殿两山及后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80余平方米。
始建于唐,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寺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黑龙殿、文殊阁(红叶洞)。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有彩塑14尊,两山及后墙满绘佛教故事壁画,与建筑同期,均为明代早期作品。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寺坐南朝北,包括寺院、塔院、碑廊院。建筑前低后高, 错落有致。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二门、三门、大雄宝殿(二层为三圣阁)、禅堂、客堂、方丈院、过殿、后殿。大雄宝殿为砖仿木无梁结构,内存三尊铜、铁质佛像, 其中阿弥陀佛为明代贴金铜像,是一件艺术珍品,上层三圣阁上有砖雕藻井,垂柱斗拱,交相叠涩,造型巧妙华丽,是无梁式殿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阁内观音为明代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