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据碑记所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1307年)地震坍毁,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遭雷火,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1957年、1983年又进行了修葺。楼底内有碑刻6通,志记修葺事项。
第六批国保,村落居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沟的向阳坡地上,村中砖构的窑洞式宅院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环村一周的石板路将村庄围入其中,村中的宅院均为师氏家族所有。路外散布着师家的祠堂、节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长工院等,整个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同治四年重修。娲皇庙内现存有悬塑及壁画,尤以正殿内壁画而闻名。正殿东一侧的壁画高4米,长6.5米,面积为26平方米;娲皇圣像左侧壁画,高4米,长3米,面积为12平方米,与东侧壁画连为一体。整组画面表现了圣母宴请百官司时,宫廷内忙碌、热闹的生动情景。
创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咸丰九年遭火焚,幸存寝殿,同治三年―八年续修,并塑像160余尊。庙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院落。庙前有牌坊、影壁,庙外之左右,各有过街牌坊1座。庙内自南而北有山门、乐楼、钟鼓二楼,献殿、正殿、娘娘殿、土地殿、六曹府及游廊等建筑。庙内保存清代壁画及清代塑像160余尊。
日升昌票号旧址包括中、东、西三院,当年的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临街铺面与中厅以及西院后厅、东西厢房,为上下两层的木结构房舍,现存格局完整。日升昌票号在我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我国票号史、金融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因它通身包砌精美华丽的琉璃饰件,而被当地人称之为“琉璃牌坊”。原是该村真武庙前的门前坊,其坐北向南。据传,该牌楼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晋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对村内的七座庙宇进行补修时,在真武庙中轴线之山门前所新建。虽然现在只剩下了牌楼这个单体建筑,但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真武庙的气势,在明间西侧柱底有“光绪丁酉年(1897)年造立”的题记。
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是一处建筑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庙坐北朝南,总面积为2158平方米。现存建筑有临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正殿、献殿、东西配殿、后寝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明间金柱上有“二龙戏珠”悬塑。献殿平面呈“凸”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单檐歇山顶抱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