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宋代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塔刹。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泗洲寺塔位于河南省唐河县新春路北段,是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塔历史年代久远。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兴国寺塔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古塔为砖塔。1963年,古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程故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镇程村,距洛阳70公里左右,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两程故里石坊位于程村东1公里处,是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商水寿圣寺塔是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与古镇逍遥隔河相望,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1.5米,平面呈正六边形。据一级塔门楣上的四行“明道二年------岁三月一日丙寅时,戊寅时日葬利院主僧建功德碑塔。”刻字推算,此塔应建于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塔基部每边长4.2米。
南阳石桥鄂城寺位于科圣张衡故里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张衡高中院内,因汉代属西鄂县,故名。今为河南省南阳市第11高中校址。寺内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狮一对,学校院内。另有古建筑隋塔,在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鄂城寺塔东邻白河、张衡故里夏村,西近张衡墓园及平子读书台,再西侧为汉代西鄂县古城址。
此塔系通慧禅院(大明寺前身)比丘法言积蓄舍利子数十粒,无处传授,欲谋建塔,未得其所。河阳(即孟县)念定寺僧教岸得知后,与延庆寺主持省初商议,共济其事,在此建塔。于是,该塔于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开始兴建,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竣工。塔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高28.16米,塔基每面宽4米。底层有南北二券门,从南门可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叠涩式收顶,上留六角形小孔,直视塔内项部。
宋绍圣中建。砖塔七层。原有殿宇72间已废,唯塔独存。塔门东向,平面呈八角角形,每边长31米,塔高26.15米。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均匀递减,宽度逐层收敛。各层檐下,均用仿木结构的斗拱装饰,玲珑壮观。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岩寺塔始建于北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曾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两次修葺。1980年省人民政府拨款2.3万元,全面整理和修缮,重新维护后的古塔焕然一新。1982年,被列入西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宝岩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佑八年(1093年3月25日)始建,绍圣五年(1098年)建成,因建于崇法寺内,故名崇法寺塔。“宝塔盘云”古为永城八景之一。永城人吕永辉曾作诗赞道:“东林古寺迹仍留,七级浮屠踞上游。保障江淮称巨镇,屏藩梁宋护中州。”
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郏县老城南街中部东侧,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既是郏县的学宫,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家岩寺塔又名孝女塔,修建在天门瀑布南、西白涧西岸孝女崖上,是百家岩的主要景观建筑物。塔建在百家岩寺旧址上,旧为“竹林七贤”结社云游、谈论玄学之地。附属文物有百家岩寺旧址,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瑞云和尚塔、宋元明清碑碣数十块等遗迹遗物。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