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教堂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878-5-005

类型: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行政区域:北京,西城区

地址:西什库大街33号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代的一块地皮,得以建筑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名为救世堂。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公元1868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由于蚕池口临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钟楼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悦,经过与罗马教廷和法国政府的交涉,教会同意将教堂迁往西什库,由清政府出资修建新的教堂建筑,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新式建筑正式落成。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6月15日傍晚,由端王载漪所率领的一队义和团开始进攻西什库教堂。6月17日起,清军也参加了进攻。但是教堂依旧顽强坚守。由于缺少粮食,经过半个月的围困后,教堂内的人员将作役用骡马和战马全部吃光,并且开始食用院内的树皮和野草。驻守部队的指挥官和副指挥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陆续战死。同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组建了专门的解救队,才将轰动一时的西什库教堂事件告终结。(义和团围攻、教徒坚守、联军解围三段为庚子事件)庚子议和后由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西什库教堂的建筑群。

在1958年的“献堂献庙”运动中,西什库教堂被上缴国家,教堂收藏的教会藏书,各语种的“摇篮本”早期印刷图书和和一批稀见文献,被运出教堂移交北京图书馆收藏;

1985年中国拨款重修,修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1984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