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批次:第六批

编号:6-0879-5-006

类型: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行政区域:北京,西城区

地址:西单小石虎胡同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了改进边疆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现状,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简称贡王)在进京担任蒙藏事务局总裁时,首先提议设立蒙藏学堂。他感叹道:“如不及时兴办民族教育,启迪民智,则蒙古民族将不能存在。”在他的努力下,1913年初,蒙藏事务局获准在京创办“蒙藏学堂”,贡王把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蒙古学四所学堂合并,在此基础上扩充、改造,创建了蒙藏学堂。

根据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的规定,定名为蒙藏学校。1913年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蒙藏学校章程》。蒙藏学校由蒙藏事务局管辖,课程设置、考试权属教育部,招生对象是蒙藏族子弟,实行全部公费。边疆学生进京路途费用都给予报销。

学校经费由蒙藏局列入预算,由财政部发放。开始有37名学生,校址一开始位于西皇城根西南角转马台,租孙家花园为校址,1916年10月迁至石虎胡同。这里曾在明初为常州会馆,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后来经过争取,石虎胡同的院落正式作为蒙藏专门学校永久地址。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前身是明朝初年的常州会馆,明朝末年是崇祯朝大学士周延儒的住宅,清朝初年曾为建宁公主府。

雍正二年(1724年),设左右二翼宗学,作为皇室贵族子弟学校,其右翼宗学即设在此处,相传曹雪芹也曾在这里作过短期教习。乾隆九年(1744年),右翼宗学迁往绒线胡同,旧址被赏赐给大学士裘曰修作为住宅。 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该宅闹鬼。

乾隆后期该宅被赐给乾隆帝长子定亲王永璜之子镇国公绵德(乾隆四十二年封镇国公),后绵德在乾隆四十九年晋为贝子,保存至今的府邸即为清朝贝子府的规制。清朝末年,该府由毓祥继承,因此又被称为“祥公府”。

清朝被推翻后,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蒙藏院在此开办蒙藏学校。1924年在东侧院建立松坡图书馆第二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前身即蒙藏学校)曾以此为校址。1980年代,曾被计划拆除以建立民族大厦,但该计划被搁置,为筹集建大厦资金,该旧址建起了民族大世界商场,出租摊位。

该址200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