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学宫

批次:第七批

编号:7-1349-3-576

类型:古建筑

行政区域:广东,揭阳,榕城区

地址:韩祠路口东侧

揭阳学宫原称“揭阳孔庙”,又称“文庙”、“红学”,因揭阳人常说为学宫,所以揭阳孔庙也渐渐被人们叫成“揭阳学宫”了。

揭阳学宫位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为揭阳古代最高学府。距今已有876年的历史。现存总面积2002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的最大规模府、县级孔庙,仅小于山东曲阜孔庙位居第二位,在同类古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在华南地区则可称冠。

作为封建社会揭阳的唯一官学,学宫肩负着培育科举人才的重任。揭阳学宫自宋至清培育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揭阳赢得“文化之乡”美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但由于历史上的兵燹天灾,文革期间的拆毁、改建,使揭阳学宫整体呈现破旧、局部濒危状态。

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嘉庆七年(1579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积5526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庙又是革命活动旧址,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二次东征时,曾在此中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的鼎盛证明学校教育的成功。自宋代揭阳开辟学宫为县学以来,揭阳科举人才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揭阳中进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进士10人,武进士14人。明清两代揭阳中举人近300人。

晚清,全国掀起革除旧学,创建新学的浪潮,学宫县学被废止。但历代修建起来的学宫院舍、学产对于发展新学仍起着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曾先后在原学宫校舍设县立简易师范、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元龙镇中心国民学校、毓秀高等学校、文华学校等。题图为现学宫外景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