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
清末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该园落成于清咸丰十一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园主将其命名为“可园”,建成后文煜命其侄兵部尚书志和撰文勒碑以记其事。
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亲王时的府址。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曾多次更名:青山、万岁山、镇山、景山等,民间还曾称为煤山。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称的。山上的五座亭子,为乾隆年间兴建。当时山上丛林蔽日,鹿鹤成群,生机盎然,极富自然野趣。
始建于唐,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金末重建为太极宫。白云观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宝”: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
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旧称山川坛。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建于元朝至顺二年,原名碧云庵,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它是元朝的开国元勋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修建。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改名为碧云寺,也成为西山数百佛寺中最为宏丽的一座寺院。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再次扩建,在寺内修建了五百罗汉堂、行宫院和金刚宝座塔,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大慧寺的大悲殿将明代的三大艺术─建筑、彩塑和绘画熔为一炉,至今仍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