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宋祥符四年,元大德元年重建,由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乡贤祠、杏坛等建筑组成,是我国元代木构建筑的瑰宝。
始建于晋,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
大禹庙为元代建筑,为了纪念夏禹而修建的,位于韩城市苏东乡周原村北,创建于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重修。位于韩城东2公里黄河崖畔周原村。占地面积1983平方米。此庙塑了各种不同神像50余尊,精妙绝伦。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和正殿。献殿面阔明3间暗5间,前檐柱为八角形石柱。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元至顺三年,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占地2204平方米,坐东朝西。中轴线上现存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和般若殿。兴国寺般若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它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古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明清两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高玄殿为宫廷所属道教庙宇,在明代作为道教祭祀场所,清代为祈雨、雪之坛。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建于明洪武十年,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蔚州卫指挥史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与三门遥相对峙。据《蔚州志》记载,昔日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弘整高峻,雄伟壮观。
始筑于战国时期,元代始被称为紫荆关。明朝洪武初年,大兴土木改筑旧城再建新城,形成现今的规模。与倒马关、居庸关合称“内三关”。
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一座古老庙宇,以保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画而闻名。寺院面积23亩,建筑12座,依次为:山门、照壁、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文物展室、文物库房等,其中释迦殿、毗卢殿均绘有明代壁画。
第四批国保,又名小西天,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建于明朝庆隆年间,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