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沧浪之水”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陈湘波的工笔作品、当代水墨和数字水墨交互作品,分三个部分呈现。
“诗情画境•星曜河洛——赵曼水墨展”以水墨与考古结合的全新探索形式,作为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黄河文化美学研究项目的创作研究成果,展览首度推出学术公益讲座与美术作品共同讲述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深邃话题,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近年来考古成果与历史,人文和艺术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
本次展览汇聚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两周时期青铜器之精粹150余件(套),它们造型多样、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展现了晋国六百余年历史的发展脉络、晋式青铜器的独具特色以及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辉煌灿烂;同时,本展览也是山西地区多项重大考古发现的一次集中亮相,广大观众可通过出土文物近距离领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风采。
本次展览由烟台市博物馆联合烟台图书馆、蓬莱阁景区管理服务中心、长岛综合试验区博物馆,展示与烟台历代海防相关的重要文物63件/套,通过介绍烟台海防史,强化海防意识与海洋强国意识,加强与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让观众对烟台城市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展览主要分古时与今日两大部分。古时部分从“白居易和唐代的苏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红尘里的诗意与繁华”三个方面,展出唐代至民国的金银器、玉器、瓷器、竹木器、丝织物等66余件/套文物,侧重于以文物回望古时精致繁华的生活追求;今日部分则从“一针一线织绣天堂”“一石一木雕刻天堂”“一器一物品味天堂”三个角度,展示薪火相传的38项苏杭非遗工艺共122余件/套当代工艺美术品,以工艺讲述今日守正创新的动人故事。
新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汉代文化遗存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本次展览精选汉代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共65件。有陶器、瓷器、石器、木器、铜器及画像砖,其中展出市民捐赠的文物10件。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印记,第二单元:画像艺术。
本次展览为南越王博物院在广州考古70年、南越文王墓发现发掘40周年之际推出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旨在展示与纪念一代代考古人及文博人辛勤耕耘的成果,本次展览共展出205件(套)精美文物,分为涛起城池、卓卓商邑、古粤文明三大部分,通过文物资料与文献研究的结合,系统地展示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数年来的工作历程与重要研究成果,勾勒出盘龙城从兴盛到衰落三百年的历史脉络,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盘龙城的城邑生活、兵戎祭祀、劳动生产的宏伟画卷。
本次展览以顺德耘艺画会成员在清晖园写生创作的画作为主,展品涵盖耘艺画会13位老师的画作共38幅,画册作品集数十本,其中包括黄启标、林锡红、伍海成、陈一林、岑文等画家。淡笔浓墨间,清晖园一木一瓦的清雅朴素,百年历程的岁月变迁便从画面中油然而生,透过本次清晖园写生画作,向公众展示了镜头以外,清晖毓秀的清晖园。
营口是近代东北民族火柴工业的发源地。百年来,营口火柴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的历程,充满着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民国初期,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中国民族资本家高举“实业报国”大旗,打破欧美列强垄断,克服重重困难在营口创办了火柴公司,成为东北民族火柴工业的先驱。此次展览展出火花珍品560余枚,实用火柴盒60余盒,为您展示了营口百年火柴工业的辉煌历史以及火花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既是诗歌的故乡,又是航海的大国。展览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遴选100首,依托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生的书画创作比赛、航海知识点、中外青少年诵读作品、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船模和图文资料等7项内容,分“自然之趣、人海之情、离别之意、千里之志、航向之技”五个部分,构建起一个“潮声万里”、蕴涵深厚的航海和舟船世界。每个部分以20首古诗词为基础,同时由作家吴俣阳先生将100首古诗词翻译成诗意现代文,深入人心,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此次展览精选出馆藏文物300余件 (套)其中一级文物15件,是历年来展出文物最多、质量极精的一次展览,精品荟萃,异彩纷呈。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骨针、玉石佩饰等,商代造型各异的骨,各时期反映服饰时代特色的精美的俑,珍贵的春秋汉、唐时期新疆出土的毛织品、丝织品等,以及清代丰富的龙袍、官服、便服及荷包、云肩等多彩佩饰。
共品茶之美,共话茶之事,共享茶之乐。8月18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博物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茶和天下,品味中原——河南·茶非遗主题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