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以伟人、名家所书的诗抄作品为依托,以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的感人故事为主线,展现革命烈士的伟大情怀,旨在以事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讲好英烈故事”来阐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等问题。展览由“英烈有遗篇 《诗抄》永流传”“诗铭主义真 奋斗为人民”“正气凛然在 浩气存人间”三大展示部分及一个互动展区构成。
该展系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时间跨度从三国至现当代逾千余年,通过“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予以呈现。一方面,旨在较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另一方面,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与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更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现藏古琴的质与量在国内博物馆界名列前茅,年代序列完整,反映了古琴的演变轨迹。展览撷宋、元、明、清四朝之珍品,如集数位文人题刻于一身的宋代“松石间意”琴;用铭文诉说太平天国故事的明代“雪声”琴;碧玉水晶豪装的清代“瀑飞”琴……在集中展示古琴典雅形制、聆听优美琴音的同时,与古琴相生共存的深厚文化,也在古意浓浓的琴名和铭文题记中得以体现。此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22张古琴首次聚冀,河北博物院珍藏的2张明代古琴更是首次展出。
展览展出两地汉唐时期织锦、简牍、铜镜、画像砖、镇墓罐等文物118件(组)。通过“汉代丝路边塞文化”“魏晋时期的敦煌艺术”“唐代丝路重镇古沙州”“工整考究的敦煌藏经洞文献”四个单元,展现敦煌地区文化遗存的魅力;通过“会稽铜镜”“魏晋风流”“越窑青瓷”“江南敦煌石窟”等五个方面,呈现绍兴地区的文化特色与风采。
展览展示面积共860平方米,以马家浜、崧泽、良渚三大文化为主线,通过生活场景、房屋遗迹和墓葬复原等方式,采用投影、动漫视频等高新技术手段,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成果,合理地安排布局,有机组合了文物、图片、造型艺术和信息装置,做到“藏品展示立体化,版面形式多样化,实物场景一体化,辅展手段科技化”。
常设展览 | 沃土嘉禾——历史时期的嘉兴陈列展览共分秀水如歌、滨海泽国、嘉禾飘香、繁庶市镇、文风鼎盛、风雨南湖等六个部分,展览以文物、图版和场景相结合的形式,文物近600件,图版近100块和场景10多个,较详细地记录了嘉兴从吴越时期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各时代的发展变化过程。
本次展览展品来自深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东莞莞城美术馆等单位,共207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8件,如栾书缶、越王剑、昜鼎、仲叀(zhuān)父簋等,二级文物14件,如齐史疑觯、子系爵等。此外还有清代陈介祺藏青铜钟全形拓、黄士陵篆书《桃花源记》、吴大澂篆书《陋室铭》《爱莲说》等,不仅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金石趣味。
此次展览讲述了七夕节的由来和发展、七夕节的风俗,以及常州地区特有的七夕民俗,展品包括馆藏的带有七夕元素的陶器、瓷器、银器、书画等。常州博物馆邀您一同领略七夕浪漫传说,欣赏七夕风物,探寻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
展览将展出一百余件与广西有关的革命文物,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根据历史脉络分为“革命播火”“土地革命”“抗日救亡”“赢取解放”四个部分,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西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赢得解放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该展览以介绍青海六大世居民族为切入点,通过172件套精美的民族民间艺术品,以点带面平行展示青海各民族丰富独特的民间艺术,展示青海文化的多元特征,充分体现青海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发展篇章。展览分为“多元共生——青海世居民族”、“坚守匠心——民间工艺美术”、“史诗传唱——民间文学”、“高原竞技——民间游艺”、“花绽仙海——戏剧、歌舞、民俗”、“美美与共——和谐家园”六个单元。
该展以唐都长安人的生活为主题,精选120件(套)唐代文物精品,再现大唐盛世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展现唐都长安的繁盛气象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该展览也是金沙为庆祝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同时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举办的专题展览。
该展览以闽台诸多艺术中的木偶作为个案,集中展示了闽台两地较少为人挖掘的木偶历史和文化图像,主题鲜明,内容翔实;借一斑以窥全豹,见证闽台两地艺术传承的历史和现在。展览分为《偶之源》《偶之蕴》《偶之艺》《偶之趣》《偶之衍》五大部分,按照木偶起源、构成元素、文化内涵、活态表演、当代传承递进,充分展示闽台木偶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当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