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

定级:一级博物馆

藏品:50余万件

地址: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新馆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 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迄今已有101年的历史。山西博物院是全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和山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命。2008年3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同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成为11个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2020年4月以来,按照山西省文物系统“三院一企”的机构改革思路,山西博物院正在积极推进改革重组工作,与原省文物交流中心、原省文物鉴定站、原省文物资料信息中心和原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合并,新组建山西博物院。新的山西博物院内设办公室(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规划发展部、青铜馆部(山西青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学术研究部、文物保护研究部(山西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展览部、公众服务部、文创发展部、对外交流部、古籍保护部、文物鉴定部、文物数据部、运行保障部、安全保卫部十六个设置合理、分工明确、职能清晰的部门。

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5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藏品主要来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的考古出土和百年来的征集积累,尤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日常策划举办反映山西历史文化和文物特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临展和特展,如策划晋国文物精华、山西佛教雕塑艺术、傅山书画、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等展览并在国内外巡展。开展覆盖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机构的流动展览、历史讲座、互动参与等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以多种文化视⻆展示山西历史文化之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

山西青铜博物馆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公共文化项目,是中国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2019年7月开放,位于太原市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上,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主要来自历年考古发掘出土和近年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追缴的珍贵文物,荟萃晋系青铜文物精华。基本陈列以“吉光光华”为主题,分“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展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曾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殊荣,屡次获得山西省文明单位称号。山西博物院始终秉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参观须知:

参观须知

观众需在预约时段内,出示本人身份证、预约凭证,并接受安检、登记、测温,均符合规定后方可入馆参观,超过预约时段需重新预约成功后入馆,未预约者谢绝入馆;如出现体温异常(≥37.2℃),或有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的观众谢绝入馆;
观众入馆及参观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疫情防控期间,请勿聚集,排队、参观请自觉保持1.5米以上间距;如遇展厅人员密度较大时,工作人员将根据情况采取控制入馆速度等措施,敬请谅解。

票务须知

疫情防控期间,仅接受个人预约。观众可提前3日(含当天)通过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分时段实名预约,每个预约单最多预约2人(每人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每张身份证每天限约1次,请务必保存好预约凭证;暂停团队接待。
咨询服务电话:0351—8789555

院内停车

疫情期间,观众由东门进出,西门和北门暂停对外开放。停车场位于北门、东门两侧。自行车存放处位于院内东北角。

服务项目:

存包

提供免费存包服务
如有需要,请持有效证件与寄存处联系。

轮椅

东南角楼设有无障碍电梯通往主馆。主馆一层提供轮椅服务。各楼层均设有无障碍洗手间。

儿童车

提供免费租用儿童车服务。如有需要请持有效证件与一层服务台联系。

茶舍

位于主馆二层东侧,为您提供茶水服务。疫情期间暂停服务。

展厅布局: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