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曾多次更名:青山、万岁山、镇山、景山等,民间还曾称为煤山。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称的。山上的五座亭子,为乾隆年间兴建。当时山上丛林蔽日,鹿鹤成群,生机盎然,极富自然野趣。
始建于唐,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金末重建为太极宫。白云观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宝”: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
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旧称山川坛。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建于元朝至顺二年,原名碧云庵,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它是元朝的开国元勋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修建。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改名为碧云寺,也成为西山数百佛寺中最为宏丽的一座寺院。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再次扩建,在寺内修建了五百罗汉堂、行宫院和金刚宝座塔,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大慧寺的大悲殿将明代的三大艺术─建筑、彩塑和绘画熔为一炉,至今仍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天津广东会馆,是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落成的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位于天津旧城鼓楼南(在古文化街内),现为天津市戏剧博物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广东会馆,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临济寺澄灵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由勾栏、斗拱组成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唐临济惠照澄灵塔”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有卷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