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是中华传统民间手工艺,集观赏、把玩、佩戴、收藏于一体,兴盛于明清之际,历经数百年薪火相传,在现代工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展览共展出核雕作品21件/套,从载体、技艺和主题三方面介绍核雕工艺及其内涵,为观众了解核雕历史、探寻现代核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富详实的信息。
竹木牙角器是以竹、木、象牙、犀角为质,施以雕刻而制成的器物。这类器物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明中期至清代中期(16—19世纪)江南地区,是竹木牙角名家辈出、大放异彩、精品迭出的全盛阶段。中国传统的竹木牙角根植于积淀丰厚的文化渊源,工艺的背后亦是文人情结和人文精神,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引领了社会风尚,进而开创出中国式的智慧雅致生活。
徐州是西汉楚国、东汉彭城国的都城,境内多座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玉器的墓葬170余座。徐州汉玉数量多、种类全、等级高,造型别致、雕琢精湛、巧夺天工。
提起“玉”,中国人往往将其与“温润”“坚韧”“谦虚”“厚朴”等高尚品质联系起来。中国是玉器大邦,玉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玉石器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神秘化、礼乐化、道德化和审美化等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文化。
本次展览分为“汉风唐韵”、“瓜州遗珍”、“草原牧歌”三大板块, 是积极响应酒泉市委提出的整合打造以敦煌为核心,辐射瓜州、肃北、阿克塞四县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按照“游敦煌莫高窟、走锁阳戈壁滩、赏哈萨克姑娘追、住雪山蒙古包”这一主线,整合西四县(市)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体发展目标,集敦煌博物馆、瓜州县博物馆、阿克塞县博物馆之力精心策划的一项特色临时展览。
进入2021年,在送别西北地区的“半坡”朋友之后,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临展厅即将迎来一位祖国东北部的新客人,这名客人叫做“新乐”。新乐遗址发现于1973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时期的聚落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古浑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系我国东北地区辽河流域十分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存。到目前为止在遗址中心区域田野考古发掘面积已达5000多平方米,确认这一地区存在着上、中、下三层文化堆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清时期儒道释三家既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又达到了三家合流的境界,就在于它们对于开放包容、和谐共生之道的追求。同时,儒道释三家融通发展所体现的内在超越性,赋予了中华文化一种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成为其数千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共同回望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源,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做到去芜存菁,古为今用,为实现中华文化新的创造和生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提供精神动力。
本次展览萃集80余件古今龙泉青瓷、宝剑作品,皆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兼具实用与欣赏性。 此次展览旨在让湖湘人民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浙江浓郁地方特色的龙泉剑瓷文化,传承发展湘浙两地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历史责任和使命。
2018年,冯天瑜教授将父亲冯永轩先生及其本人的藏品捐献给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设立“冯氏捐藏馆”。此次展览即为冯氏捐藏馆基本馆藏。
烙画是从黄石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沉淀中涅槃而生的本土艺术形式之一。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名“火画”“火笔画”等。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现在则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丰富了其艺术形式。现代烙画借鉴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和审美标准,运用电烙铁等工具直接在画面上烧画。通过对火的温度、烙笔速度和角度的精确把握,烙画将火与绘画巧妙融合,使作品既有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又有西洋画的立体神采。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古国。大自然中纷繁多样的花草植物向来是陶瓷艺术的灵感来源,以植物花卉蔬果为设计元素的诸多瓷器也由此诞生。这类瓷器造型多变、纹饰丰富,不仅赋予了自然界花花草草多重美学内涵,也反映出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景。瓷器上这些缤纷绚烂的花草意趣,通过物像、谐音的巧妙组合,包含了众多美好寓意和吉祥祝福,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文化底蕴。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1731克的月球样品,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是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