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发现杭州2020——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暨出土文物展”在富阳博物馆开展。展览由“千年古城的兴衰记忆”、“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神秘的幻化”、“千年往事已沈沈”、“遥远的村落”、“炊烟起处有人家”、“寻找浸没的历史”、“山川秀处摘新奇”等八个单元组成。展览共展出杭州地区出土的600余件(套)文物标本,集中展示2020年富阳、临安、余杭、萧山、建德等杭州地区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跟随考古人的足迹,跨越数百年、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时空,去寻觅隐藏在岁月流转中的杭州往昔峥嵘。
东台发绣原称墨绣,始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针尖上的技艺,以丝绢为底,以绣针为笔,以精选的少女天然色头发做绣线,精工绣制而成,具有用材奇妙、清秀高雅、永不褪色、耐腐防蛀、利于收藏等特点,被誉为“天下一绝”。
龙泉窑青瓷始烧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其窑址地处浙江省龙泉县境内而得名,是我国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南宋是龙泉窑烧造的鼎盛时期,制瓷技艺可谓登峰造极,如冰似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正是出于此期。元代至明中期,龙泉青瓷烧制规模达到空前繁荣,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产品远销亚、非、欧诸国和地区,成为重要的海外贸易商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国,一个在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的神秘国度,随着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映入世人眼帘。随后,大量带铭青铜器的陆续发现,更是为大众推开了一扇通往曾国的历史大门。此次特展共展出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116件,勾勒出曾国从周初始封屏卫周朝,到战国中晚期被楚所灭,约700年间的历史画卷。
雄伟的马丘比丘宫殿建筑、壮美的库斯科古城、神秘的纳斯卡地画,以及绚丽的纺织品、多彩的陶器和精致的金银制品……,令人迷惑的是这么辉煌的安第斯文明一直没有创造出文字和发达的交通。距今1.5万年前,来自亚洲的狩猎者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与其他文明基本隔绝的情况下,经过远古时期、成长时期、区域发展时期和列国时期的漫长历程,最终创建了印加帝国,安第斯文明发展到极盛。
扬州民间雕刻历史悠久,扬州八刻更是久负盛名,极具特色。该展览展出文物共70余件,材质分为玉雕类、砖雕类、骨、象牙雕刻类、竹雕类、瓷雕类、核雕类和木雕类等7个种类,分别展示了它们独特的个性与艺术张力,诠释了灿烂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其中多个种类如玉雕、漆雕、木雕、砖雕、核雕等,具有十分浓郁的扬州地方特色。
“博物馆+广播剧” 用年轻化的方式诠释中国历史。夔州博物馆的首次“破圈”文化合作。猫耳FM作为全国最大的95后声音内容分享平台,将精品原创广播剧从线上搬到了线下,通过“声音”与“文化”的虚实结合,打造属于年轻人的历史呈现方式。
展示了来自中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多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瓷器,共计展出文物共计87件(套),涵盖中国景德镇瓷、中国外销瓷、以及日本瓷、德国梅森瓷器等精品瓷器。从中国景德镇到德国梅森,再现瓷器发展的历史过程,勾勒出三百多年来中国与欧洲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呈现出的多元文化。
契丹族是公元10至12世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部族,公元916年建立辽王朝,历时二百余年,内蒙古地区是契丹民族的故乡,留存有大量城市遗址与精美文物,这些文化遗产真实地再现了契丹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特色鲜明的丧葬制度、兼容并蓄的文化风采。本次展览共展出120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54件。
笔墨精神,文化传承,延续文脉,方能留住城市之魂! 兰州市博物馆、永登县博物馆、榆中县博物馆、皋兰县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注重对陇原书画名家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此次四馆联合推出清代兰州地区名家书画藏品展在白银举办,旨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陇上书画艺术,加强各级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优化文物资源配置,拓展合作空间。
唐卡本是佛教文化的表达形式,但它以佛教文化为发端,结合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自汉唐以来又充分吸纳了中原的佛造像及绘画技艺,无论在思想内容、制作技艺、传播辐射还是继承发展等方面,都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气象,体现了汉藏民族之间紧密的政治、宗教和历史文化的关系,是汉藏交融的有力见证。
自古以来,人们崇玉、尚玉,玉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玉不仅有着细腻柔润的外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更被赋予人格化的内涵。“温润而泽,仁也”,孔子以玉比君子之德,几千年来深入人心。本次展览精选了120件唐宋玉器精品,从礼制宗教、文化背景、时代审美、玉材种类、装饰技法、使用功能、以及雕刻工艺等多角度对唐宋玉器进行诠释,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观众更好地认识和欣赏唐宋时期的玉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