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一个市井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文人们不再热衷归隐山林,而以追求个人生活情趣为尚。抚琴对弈、泼墨挥毫、诗酒相欢、啜茗清谈、赏花品香……诸般“闲事”,构成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日常。看似文人聊以自娱的“闲事”,恰是文化传承出新不可或缺的土壤。展览依托馆藏书画、瓷器、文房杂项等40余件明代艺术品,勾勒明代文人雅致的生活状态,借助“琴、棋、书、画、茶、酒、花、香”等场景展示和互动,呈现明代文人闲雅的生活方式。期冀在风风雅雅间,彰显中华文化简达、清高、旷远的审美品格。
随着网络用语的日渐普及,“牛”成为了人们常用来夸赞别人出色的形容词之一,“牛人”或“大牛”正指代了在某一领域有着卓越表现的人物。对于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人来说,“牛人”可是一个官职,专门掌管牛在国家所有的祭祀、军役等方面的应用事项。
书法史意义上的“碑学”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本次展览精选数十位碑学书家的精品力作予以展示,客观呈现清代碑学的发展历程与艺术成就,三分之二以上的展品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汇集罗布林卡管理处和布达拉宫管理处收藏的100件(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绝大部分是首次在文博展览中与公众见面。展品时代跨度上迄吐蕃、下至新中国,均为同类器物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充分展示千余年来西藏文化艺术的精髓。
曾国考古,三次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早年的曾侯乙墓到近期的叶家山、郭家庙、曹门湾、文峰塔、苏家垄、汉东东路墓地,使曾国成为迄今为止两周时期唯一一个能利用考古材料构筑其基本历史的诸侯国,从曾国这个诸侯国的切面,不仅可以看到周朝的历史,也看到华夏文明的历史。
这是一场跨越八百年的对话,“青瓷”是触动两个时代造物者的话题,南宋的他们在探索传播一股美学风尚,而当代的他们思考实践更多呈现方式。 这是一场以“青瓷”为代表的美学展览,南宋文物与当代作品相映成趣,传达着自身代表的审美意趣,也引导观众去捕捉当下生活中美的瞬间。
如皋作为成陆早、建县早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地下遗存较为丰富,五六十年代的馆藏中即有出土地址明确的文物,近几年又时有发现。其中出土遗存较多的两个地方,一是石庄镇南大街,出土钱币700余件,一是如城镇十里社区,出土瓷器300余件。
本次展览共展出200余件(套)文物,其中包括 “黑石号”出水文物68件(套)、长沙窑文物47件(套)、广州地区出土或馆藏文物86件(套)。展览由四部分组成,以贸易陶瓷为核心,介绍9世纪以广府为中心的海上贸易、惊世发现“黑石号”沉船上的中国瓷器,再现了各地窑口陶瓷器在广州集散、销往海外的历史景象。
本次展览精选198件汉唐宋元时期乐舞戏曲主题的陶俑、砖雕等文物。从造型古拙的“汉代灰陶百戏俑”到惟妙惟肖的“魏晋南北朝歌舞俑”,从曼妙婆娑的“唐代彩绘伎乐俑”到灵动活泼的“宋代杂剧砖雕”,这批珍贵的戏曲文物,不仅记录了中国戏曲发展史,同时也见证了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沿线国家在音乐、舞蹈方面的交流、融合与碰撞。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徽州服饰之美,本次展览甄选了50余件凝结着近现代徽州女性生活印迹与丰富情感的服装以及相关配饰,分“衣香鬓影”、“玲珑配饰”两个单元进行展示,旨在让观众感受近现代女性服饰之美,生活之韵,唤起人们对徽州服饰独特的历史记忆。
本次展览是继“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之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办的第五个汉代诸侯王展。该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和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等六家文博机构共同主办,共展出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为观众重构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两个地方王国的历史图景,展现滇文化和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精选最具代表性的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品172件(套)进行多维度、立体式展示,希望能给大家呈现一个绚丽多彩、充满生活气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世界!生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世间万物欢乐,让青海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充满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