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明代契约、清代契约、民国契约、新中国契约及国外契约五个部分,重点展出从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官契、私契、婚契约、田房地契等各类契约110余件。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240件(套),其中带字文物140件(套),特别是南越木简,是自出土以来首次公开展出。展览设“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通过出土文字文物,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对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由阳泉市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合作,精选山西博物院藏铜镜近160件,共分为天工开物、见日之光、繁华入镜、照见生活四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铜镜的发展历史,也展现了铜镜承载的文化记忆。
为保护稀有而濒危的亚洲象,展示亚洲象的生存状态和保护成果,玉溪市博物馆与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共同举办此次展览,旨在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北宋时期,欧阳修著写《集古录》、赵明诚著写《金石录》,开启了碑拓研究之先河,历来碑拓的研究日渐兴盛,代不乏人,更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次《遇见古都——邺下长安两地金石拓片联展》,由北朝考古博物馆和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联合承办,展出了邺城与长安两地的珍贵石刻拓本,是北朝时期东魏北齐与长安汉唐文化的交流和共鉴,以碑帖拓本还原石刻蕴藏的历史和艺术,为传播文化、临习书法和金石学研究提供重要媒介。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横生的一朵奇葩,本次展览甄选湖南博物院院藏铜镜中200余面形态风格精绝于时代者,基本涵盖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旨在通过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展示,为观众呈现铜镜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展现其文化内涵。
农历新春佳节即将临近,又到了年糕、喜饼等各类点心总动员的时候。对于糕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好看好吃又讨喜的糕饼背后,制作糕饼必不可少的印模您又了解多少呢?桃花源里的常德,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得天独厚的文化、饮食资源,使得常德的传统糕点印模颇具特色。
展览共展出冀粤工艺美术精品60余件,其中一半是河北远道而来的烙画工艺作品,所用技艺精妙、材质丰富:葫芦、宣纸、皮革、木板等等皆是“火针刺绣”的载体;岭南押花、麦秆画、通草立体艺术作品近20件,展现出花瓣、麦秆、通脱木等植物经多道创作工序后,焕然一新的“重生”;另有10张富有广州特色的精美通草画,展现了中国工笔、材质与西洋技法的奇妙融合。
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辽西地区是一方山青水秀的乐土,成群的鸟、兽、虫、鱼和茂盛的树木、花草、曾在此繁衍生息。这些动物和植物中的一小部分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最精美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记录了生命进化过程和各种地质事件,为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安徽地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内涵丰富、理论独创、人物杰出、行之有效、传承有序等特点。“江淮廉风——安徽廉政文化展”以期用博物馆的方式,挖掘安徽地域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发挥其当代价值,以倡导社会各界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树立起廉洁做人、廉洁做事的理念,传承江淮廉风,积极参与到新时代我省的廉政建设中来。
这次展览是中国港口博物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家系列展的首展,与来自摩洛哥的艺术家诺瑞•穆罕默德合作,将洋溢着异国情调的油画作品,带到国内观众眼前,借此延续中非两地自古以来的文化交往,沟通中国与摩洛哥人民的情感世界,并深化宁波“港通天下”的国际化城市内涵。本次展览共展出诺瑞创作的油画作品37件。作品从摩洛哥的港城生活与自然风光切入,以带有神话色彩的跨洋旅行者视角展开,期望为公众带来充满异国风情的文化体验。
此次展览由常州博物馆举办,是继今年上半年推出的三期“馆藏20世纪绘画特展”——“其命维新”(花鸟画)、“泉石啸傲”(山水画)、“传神写照”(人物画)之后的续篇。本次展览遴选了馆藏二十世纪书法精品二十余件,偏重“小而精”,基本涵盖了二十世纪主要的书法风格类型,以期展现中国书法走向现代进程中的演化逻辑与人文精神。